关键词:
运动性肌肉疲劳
恢复
最大功率
肌电信号
数学模型
摘要:
目的: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积累导致损伤风险增加,且不局限于疲劳肌肉所在局部关节,在运动中严重的肌肉疲劳会引发全身动作变形出现高跌倒风险等,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竞技体育的重要实际应用问题。采用肌肉疲劳的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检测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过程,发现肌肉疲劳和恢复特征,选择适合的肌肉疲劳评价方法;同时验证肌肉疲劳的数学模型,为提出适用于体育领域内的数学模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32名普通大学生(男性:16人;女性:16人),采用Mark 10测试三次MVC,并根据自身MVC的30%、40%、50%、60%、70%设置阻力负荷;膝关节屈伸过程中,采用节拍器设置频率为30次/分,使用肌电设备和三维加速度计同步采集伸膝肌群肌电数据和加速度,经MATLAB R2019b编程经小波变换处理后肌电数据得出瞬时平均频率和瞬时中位频率。应用线性回归描述最大功率、IMNF、IMDF随着伸膝次数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时使用IMNF和IMDF的斜率(Slope)与“0”做比较。恢复过程欧姆龙血压计每1min测试一次心率和血压,结合每20s报一次Borg量表值。将平静心率与测试后恢复心率做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应用曲线估计描述Borg值变化。结果:1.男性和女性3次MVC测试结果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8,3次测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最大功率输出呈线性变化,同一负荷下,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不同负荷下,负荷越大,最大功率输出越大。女性受试者施加负荷大于60%MVC,随着负荷的增大,最大功率减小变慢。3.32位受试者的肌电数据的斜率均为负值,且与“0”相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男性50%MVC下的下降率小于40%MVC。4.恢复过程中,休息5min后的心率和血压与测试前平静心率和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Borg值在恢复过程中呈现指数变化的趋势,R2均大于0.994,Borg值恢复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使用实验数据验证数学模型,疲劳率为线性变化趋势。结论:1.抗阻训练中,在既要完成动作,又避免错误动作或借力的情况下,女性负荷设置不用超过自身MVC的60%。2.表面肌电的小波变化分析优于其他指标,既能检测肌肉疲劳状态,还可以发现肌肉疲劳的积累。3.恢复过程中,心率和血压恢复较快,建议恢复阶段使用心理物理学量表进行评价。4.验证肌肉疲劳模型发现,此数学模型中的疲劳率为指数变化,使用下肢肌肉测试结果验证为线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