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术
美学
艺术
概念史
摘要:
近代中国“美术”概念的形成,是西方Art概念投射入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产物。早在19世纪,Art便已见于英汉词典,但其意涵多局限于技艺、工艺等古典义,作为其下属类目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亦被传教士笼统地归入“工艺”中。即便如此,创办于中国的西文报刊,仍呈现出了与“美的艺术”相关的观念。19世纪80年代,中文著述逐渐出现对“美的艺术”和“工匠之艺”的区分,“雅艺”、“精艺”、“上艺”、“美艺”等指称“美的艺术”的表达,也出现在报刊、译著中。但综观整个19世纪,Fine art并未在中文语境中确立其译名。甲午战争后,中国将汲取西学的对象转移至日本,在日文语境中率先确立起与Fine art对译关系的“美术”经游日官绅、知识分子、维新派人士的引介而传入中国,呈现出亦西亦中,亦新亦旧,兼涉形而上、形而下两个层面,并在Art与Fine art间波动的复杂意涵。直至王国维引入“美术—Fine art”这一对译关系,“美术”才正式成为中文语境中表述Fine art的固定术语。20世纪初,“美术”在中国呈现出双线发展的势态:在知识分子著述中,“美术”常与“美学”、“艺术”同时出现,呈现出浓厚的哲学色彩和审美意蕴;在社会场景中,“美术”多出现在博览会、工艺会、传习所中,与技艺、实业等物质实践活动并存,具有浓厚的“工艺”色彩。以“美学”为学理支撑,“美术”摆脱了形而下的“工匠之艺”,审美意涵得到强调;通过与“艺术”名实交错的互动,“美术”实现了在Art与Fine art间意涵范围的调整,最终确立了“艺术—Art”、“美术—Fine art”这一上、下位概念的对译关系;经过与“工艺”的混淆与界别,“美术”在“美学”与“工艺”间找到合适的定位,实现了在形而上与形而下间的调和,最终成为表达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的固定术语。“美术”概念在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方面,人们开始用“美术”所界定的思维框架去观照、发现中国的“美术史”,不断将传统知识纳入其中,促进了知识整合;另一方面,在清末民初社会改革的实践中,“美术”被作为培养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手段加以提倡,这使“美术”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向。经此过程,“美术”渗入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了近代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及社会的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