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审美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批评
审美文化
审美经验
语境主义
摘要: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传统人文学科日益面临挑战,跨学科研究趋势愈发明显,审美人类学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审美人类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审美人类学批评在于运用审美人类学理论对审美文化现象进行阐释。审美人类学批评链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论文绪论部分在讨论选题的来源与背景的基础上,对研究现状做综述及评价,阐发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论文主体以四个部分形成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论述审美人类学批评的内涵与对象。审美人类学批评内涵的阐释以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为基础,在美学面临危机和挑战的背景下,人类学与美学的结合使得审美人类学这门新兴学科建构起来,并在跨学科背景下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审美人类学批评的对象主要包括地方性审美文化现象、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现象以及日常生活审美文化现象。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跨度构成不同的批评视阈,对任何一种文化或审美现象的阐释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第二部分概括审美人类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审美人类学批评隶属审美人类学,所以审美人类学批评便从审美人类学所拥有的丰厚理论基础中受益,审美人类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境主义理论、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审美经验理论、审美制度理论。审美人类学指向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包括细描法与深描法、参与法与旁观法、文本阐释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法、跨学科研究法与跨文化比较法等。第三部分阐释审美人类学批评的功能与价值取向。审美人类学批评的功能包括评价功能、引导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审美人类学批评的功能最终指向审美以及审美的人。审美人类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包括“宗法自然”价值取向,其对应的批评标准是“真”;“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其对应更的批评标准是“善”;“以和为美”价值取向,其对应的批评标准是“美”。第四部分聚焦审美人类学批评的实践运用。以“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在怀尔弗里德·范·丹姆提出的审美人类学三大方法——实证研究、语境主义、跨文化研究——基础上对两个具体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审美人类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对审美人类学理论基础的补充与建设上,另一方面为批评界提供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审美人类学批评的现实意义在于为当下人文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化走向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提高本民族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边缘族群的文化自信。审美人类学理论体系及批评实践仍然处在建构过程中,仍需深化拓展研究空间。目前,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仍在进行,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具备研究审美人类学的优势,审美人类学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具体践行,而审美人类学批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树立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从而促进当代中国审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