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审美判断力
目的论判断力
因果性
审美鉴赏
摘要:
自由和自然的矛盾问题是贯穿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然和自由的矛盾在《判断力批判》中以目的论的形式爆发出来,即自然中具体的机械性对象能否扩展到自然的整体理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引入了他的目的论观点。康德以有机体为例,他认为人的目的论判断力可以将有机体判断为自然目的之物,有机体既被归入自然因果的机械作用因之下,同时又是某种自由因果性的产物。进而,康德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整个世界既是机械作用的世界又具有通向自由的形式。但是,目的论判断力作为一种判断能力在主体中没有对应的心理机能,这样说来目的论判断力没有一种先验原则作为自身的先验基础。与目的论判断力不同,审美判断力关联于主体愉悦与不愉悦的情感能力,因此在主体中它有对应的先验原则。康德表示审美判断力为目的论判断力提供先验基础,使得目的论判断力也有它的先验根源,但是对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间的关系康德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只有理清审美判断力如何为目的论判断力提供先验基础才能够进一步讨论康德如何以目的论解决自然和自由之间的矛盾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康德关于自然因果性与自由因果性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理清目的因果性在康德因果性体系中的位置。其次,理清康德目的论的问题关切,文章将通过分析表示康德对目的论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前批判时期。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可以看到康德对目的论讨论的雏形。康德对目的论的讨论既是为认识论再奠基,同时也是为了说明如何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再次,文章以合目的性为基础研究审美与目的论之间的关系。审美判断力为目的论判断力提供先验原则,且两者都以合目的性为原则。两种判断能力分别在主体层面和客体层面体现以不同的方式应用这种合目的性,它们都具有规范性、动态时间结构、内在合目的性。最后,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考察康德如何建设跨越自然和自由鸿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