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审美主义
情感
审美经验
阅读
审美共同体
摘要:
二十世纪末以来,为实现文学研究的理论突围,以伊莎贝尔·阿姆斯特朗、约翰·约京、西蒙·马尔帕斯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主张将审美视为一种建构性的力量来调和文学与文化、政治的关系,被理论界统称为“新审美主义”。本文从文学、审美、政治这三重维度来考察新审美主义的理论结构:在文学层面,新审美主义强调文学是具有相对性与动态性的真理,突出文学作为“事件”的存在,明确提出回归审美是“后理论”时代的必然出路;在美学层面,新审美主义将情感置于认知空间中进行阐释,消解了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力图发展一种“新经验主义”;在政治层面,新审美主义着眼于时间性与历史性,打破了审美与政治的区隔,肯定了审美与政治之间的“包容”与“转化”关系。新审美主义分别就以上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一对应的批评策略:一是对文化研究倡导的诊断式批评风气进行纠偏,积极缔结读者与文本的亲和关系,恢复传统的以审美愉悦为中心的阅读范式;二是强调细读应直面外部因素的“文本骚扰”,既要探寻其隐含的意识形态,也要关注文本所引发的情感共鸣;三是主张文本对“他者”开放,鼓励通过改写这一批评方式,激活当下的政治意识与伦理潜能。新审美主义意欲跳出理论的藩篱,以具体实践回应社会关切:在现实层面,新审美主义创造性地将空间作为组织性别政治的审美原则应用到女性主义批评的建构,注重图像批评的审美效应,重申审美是解决广阔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力量;在未来层面,提倡将审美人文主义作为基础、审美教育作为路径、审美共同体作为最终目标,藉此对抗“碎片化”的社会景观。新审美主义旨在打破传统审美自主性与现代反审美主义之间的对立,拓展包容政治的审美空间,弥合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裂痕,突显出“后理论”时代西方文论发展的新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