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激光熔覆
激光烧蚀
数值模拟
温度场
应力场
摘要:
碳材料由于本身易氧化的特性而被限制了其在高温领域的应用前景。通常采用抗氧化涂层来对其进行防护,常用的涂层技术成型周期长、结合强度低,而激光表面熔覆技术则完美克服了这两个缺点。但是由于激光熔覆本身快速升降温的特点,易于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及应力,导致涂层开裂。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碳表面激光熔覆抗氧化涂层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究,从而确定三种不同抗氧化涂层体系适宜的激光工艺参数,提高涂层质量,为实际的激光熔覆过程提供参考;另外,在温度场和应力场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探究了抗氧化涂层在激光烧蚀过程中气孔、裂纹等缺陷的产生机理。首先,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激光单道及多道熔覆的有限元模型,并用APDL语言实现了对于各个工艺参数的控制。确定了三种抗氧化涂层各自最佳的工艺参数:其中,HfB2-SiC-Si-MoSi2涂层、HfC-NbC-Ta C-TiC-ZrC涂层和HfN-NbN-TaN-TiN-ZrN涂层三种涂层的最佳扫描速率、光斑半径、扫描间距及预热温度相同,分别为10mm/s,0.1mm,0.1mm,600℃;三者的最佳激光功率分别为64W、128W和96W,最佳涂层厚度则分别为0.075mm、0.05mm和0.05mm。探究了熔覆过程中各区域温度梯度分布状况,其中熔覆区域温度梯度在Y轴方向上最大,在X、Z两轴方向上较小,而熔覆区相邻路径区域温度梯度在X、Y两轴方向上较大,在Z轴方向上较小,较远处温度梯度则在X轴方向上最大,在Y、Z两轴方向上较小。熔覆区剪应力在扫描路径45°方向上最大,涂层开裂倾向亦在此方向上最大,与实际熔覆结果相符。涂层残余应力为压应力,有利于减小涂层开裂的倾向。扫描间距的增大对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整体分布几无影响,但会使X轴向的温度梯度及应力增大。涂层厚度增大会降低激光能量传递至界面处的效率,增大表、界面温差;但在保证界面处温度达到复合涂层成分最低熔点的情况下,进一步减薄涂层会增大界面处Z轴向温度梯度,且可能导致过烧。HfC-NbC-TaC-TiC-ZrC涂层所需熔覆温度较高,激光熔覆过程中产生较高的温度梯度及热应力,涂层内弯曲及脱落可能性更大;HfN-NbN-TaN-TiN-ZrN涂层由于本身热导率较低,激光熔覆过程中产生的温度梯度及热应力较大,且熔覆区基本只影响到相邻路径区域,而扫描间距对于X轴向应力分布的影响也变小。除此之外,这两种体系涂层的温度场及应力场规律与HfB2-SiC-Si-MoSi2涂层基本一致。沿用前述模型进行HfB2-SiC-Si-MoSi2涂层激光烧蚀温度场模拟,发现在64、96W的线烧蚀下涂层表面最高温度仅为829℃、1351℃,不会对涂层主体造成较大损伤。实际实验中,该涂层能耐受128W功率的线烧蚀而不发生明显的破坏。在64、96W的点烧蚀作用下涂层表面最高温度达到1150℃、1700℃,界面最高温度达到920℃、1380℃,不会对涂层主体造成较大损伤;然而实际情况下96W点烧蚀4s涂层已被蚀穿;除此之外,实际烧蚀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