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仰韶文化
沁河下游地区
考古调查
考古学文化性质
摘要:
沁河下游地区是中原腹地的一部分,西北靠太行山,与垣曲、阳城、晋城等等地接壤,南隔黄河、邙山与郑洛地区相望,东北连接华北平原。这里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史前文化遗存丰富,但之前的考古工作相对较少。2017—2018年,河南大学系统调查了该区域内的史前时期文化遗存,本文即为沁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调查资料的整理报告。
以调查范围内行政区域为单位,笔者对每个遗址调查概况作以介绍,将所采集遗物根据器类、形制进行分类并作叙述,继而结合该区域其他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对沁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存进行分期,大致将其分为仰韶早期、仰韶中期早段、仰韶中期晚段、仰韶晚期早段、仰韶晚期晚段共三期五段。
在廓清该区域仰韶时期各时段文化遗存面貌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性质作近一步讨论。沁河下游地区仰韶早期文化性质属于后岗一期文化,长泉、邵原等部分遗址受到半坡类型影响。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强势东进,后岗一期文化不见踪影,此时期的沁河下游、甚至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均属于庙底沟类型,依据不同地段遗存所占庙底沟类型因素的多寡,又大致将其细化为典型庙底沟类型与受庙底沟类型影响的地域文化类型,其中该地区整体文化面貌同大河村一、二期相似。仰韶晚期早段主体文化性质属秦王寨文化,部分地区兼受大司空文化、西王村文化影响;演变至仰韶晚期晚段,其主体文化性质面貌同西王村三期大体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