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窑业生产
装烧技术
北方早期青瓷
类型学
摘要:
北朝至初唐时期是北方地区窑业生产的滥觞期。本文以窑址为中心的制瓷手工业遗存,包括窑炉、作坊、制烧工具及窑址内出土瓷器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窑炉、制烧工具、瓷器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北方地区北朝至初唐时期的瓷器制烧技术特点,并厘清窑址内出土瓷器的类型,结合纪年墓材料,归纳不同期段的特征。最后就北方制瓷手工业兴起的动因、北方白瓷的起源、南北方瓷业技术交流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绪论部分简述北方地区北朝至初唐制瓷手工业概况及历史地位,并阐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介绍北朝至初唐时期北方窑址的发现与研究,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介绍北方地区北朝至初唐窑业技术,对北方窑业进行分区,利用类型学对窑炉及装烧工具进行研究。综合窑址地理位置、产品种类等因素将北方窑业大致分六个窑址聚集区:邢台地区、豫北冀南地区、巩义地区、淄博地区、泰安及周边地区、鲁西南皖北苏北地区。这一时期窑炉按火焰类型可分为升焰窑与半倒焰窑,以半倒焰窑为主流,其平面形状多为马蹄形且基本不变,但内部结构不断进步,出现用耐火砖砌挡火墙及窑室后壁的现象。北方地区窑具使用组合既受北方釉陶生产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长江中游地区洪州窑、岳州窑的窑具组合。
第三章对窑址产品进行类型与分期,并研究瓷器装饰的技法与内容。北方地区窑址生产陶瓷日用产品有青瓷、白瓷、黑瓷、铅釉器及素烧器等,器物装饰题材有人物纹、植物纹、水波纹、几何纹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贴花等。本文结合纪年墓出土瓷器与釉陶器将窑址产品大致分为两期,第一期为534年—600年,第二期为600年—650年。第一期产品以青瓷为主、兼烧黑釉,铅釉器也有发现,在本期末段开始生产白瓷。第二期为600—650年,白瓷产品成就瞩目,出现精细白瓷。青瓷产品仍为大宗,黑瓷产品种类增多,铅釉器产品种类减少。
第四章探讨北方地区北朝至初唐时期瓷窑业技术交流、传播以及兴烧动因。这一时期北方瓷窑业生产器物造型主要受到两种文化因素影响,即南方青瓷与外来金银器及玻璃器。通过窑具这一媒介对北方窑业技术交流与传播分析,指出这一时期北方窑业可能存在两条传播路径。北方地区北朝至初唐时期瓷器的兴烧动因,可从技术及时代背景两方面分析。技术层面,北方地区北朝至初唐时期瓷业生产根植于北方釉陶装烧技术,窑炉及窑具继承北方釉陶手工业,并吸收了南方的成型技术与装烧技术,从而生产出北方青瓷及铅釉瓷器。时代背景方面,北方窑业的兴起与都城兴建密切相关,豫北冀南地区及巩义地区窑址官方色彩浓厚。北方青瓷生产最早不晚于534年,但其在北方流行又存在相对滞后性。在实际消费流通中,铅釉产品质量、种类造型等方面都优于北方青瓷产品,从而更受北方贵族喜爱。
结语对前文的认识进行归纳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