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关联位移
目的位移
类型学
语法范畴
汉语研究
摘要:
近年来,关联位移作为位移事件和语言类型研究的新兴领域备受关注。作为一种独立的动词语法范畴,它将空间位移事件与另一行为事件联系起来,为审视位移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主要依照关联位移研究的三大参项:方向、时间关系以及位移主体的语法角色进行类型学的比较和研究。随着关联位移研究在类型学领域的逐步深入,全球范围内除欧洲外的各大洲语言中均存在关联位移体系。然而,目前对汉语关联位移的研究还相对稀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描写汉语中关联位移的表征形式,分析其类型学特征、语体及地域差异。
汉语中由目的助词“来”“去”构成的目的位移结构与关联位移有着密切联系,二者在编码语素方面存在极高的重合度。故本研究从汉语中的目的位移结构为抓手,探索汉语中的关联位移。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分别以“来”“去”为关键词,各从CCL语料库中收集了14000个口语及书面的样本数据,形成了后续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库;并且收集了使用七种不同方言讲述的“三个和尚”故事,作为窥探汉语方言中关联位移的辅助语料。并依照前人研究方法,标记出包含“来/去+目的VP”“目的VP+来/去”以及“来/去+目的VP+来/去”结构的语料,分析其使用频率,探索其与关联位移的联系。
通过对口语及书面语中目的位移的分析,本文发现不论在何种语体中,“来/去+目的VP”均为最常用的目的位移结构,其次为“目的VP+来/去”,再次为“来/去+目的VP+来/去”。上述三种结构不可一概视为关联位移。虽然从广义的关联位移定义出发,“来/去+目的VP”作为连动式可以被视作关联位移,但考虑到这一点并未得到类型学界普遍认同,故本文沿用狭义的关联位移定义,仅将“目的VP+来/去”“来/去+目的VP+来/去”视作关联位移,将后置于目的性动词短语的“来”“去”为关联位移标记,对上述两种结构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描述:汉语中使用的关联位移标记为“来”和“去”,二者均为非专用的关联位移标记。经由上述标记,汉语中的关联位移可以编码向心、离心两种方向。时间关系在汉语的关联位移中较为简单,表现为先行位移占主导地位,同步位移及后续位移不被使用。且目前在汉语中仅观察到位移主体为及物动词主语的关联位移结构。
汉语中的关联位移展现出语体及地域差异。首先是语体差异,本文观察到关联位移的使用频率与语体的正式程度呈负相关趋势,在相对更为正式书面语当中,关联位移的使用频率则低于口语中的频率。其次,汉语中关联位移结构的地域性差异表现为:在北方方言中关联位移结构的使用频率更高,而在南方方言中则相对较低。在其他的方言中可能还有其他的关联位移标记。
本研究对汉语中的关联位移进行了系统性描述,为审视汉语中位移的表达提供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发展类型学视角下的关联位移研究提供了一定助力,这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除此之外,通过对汉语方言进行初探,发现方言中的关联位移情况更为复杂,特点也更为丰富,后续若对此深入探索,将为关联位移的类型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