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徽州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类型学
公共空间结构
街巷
空间特征
摘要:
中国传统聚落的构建历程凝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土城乡建设的脉络根本。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些宝贵的传统建设经验和村落整体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及全面的研究,逐渐与城镇化建设实践脱离开来。因此,挖掘和传承传统村落营造空间手法,搭建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根源对话的桥梁,对于保护和复兴传统村落空间、构建中国特色的本土规划理论框架、建设现代化美好中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徽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及类型学理论为指导工具,对徽州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现代徽州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探讨了村落空间与其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对徽州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进行了整理,并结合地域特色因素对村落空间形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再根据理论指导构建了基于拓扑结构模型的公共空间轴线模型,进而探讨了村落形态特征、公共空间的功能作用以及街道规模等关键要素。从量化数据结合村落的政治、地理和文化思想因素的角度,比较不同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异同,并从四个层面分析公共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村落整体公共空间形态、村落内部个体公共空间、街巷空间形态以及民居基本单元。通过结合空间句法的量化数据分析,探讨村落整体公共空间结构的构成模式和形成机制,并根据数值对比,归纳出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结构形成的内生逻辑。此外,研究拓展了类型学和街道形态的研究范围,对建筑形态随时间变化,外部空间如何改变进行研究,并总结出街道空间与公共空间营造的规律。
深入分析了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结构,揭示了其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为保护传统村落提供了坚实的结构规划基础,也为村落的活化和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识别且提取出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模式,有助于保持村落的传统特色,同时能够防止在现代化浪潮中出现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图 94 表 19 参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