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考古学
娅怀洞遗址
植硅体
石器
晚更新世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广西早期人类的生业经济模式及石器的功能与用途,本文综合运用AMS^(14)C年代学分析、植硅体分析、碳化大植物遗存浮选及石器形态功能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不同文化层中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策略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遗址的年代框架可划分为4个阶段,AMS^(14)C测年数据表明其跨度为43000~4000 BP cal。通过对石器表面残留植硅体的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人类对不同类型石器(如研磨器、砍砸器、刮削器等)的功能开发及其在植物加工中的具体应用。遗址浮选出的碳化植物遗存中鉴定出野生葡萄属果实蘡薁(Vitis bryoniaefolia),这是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利用野生果实的直接证据。综合沉积物植硅体组合、石器微痕分析及大植物遗存的研究表明,该遗址早期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模式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第1~2阶段(43000~21000 BP cal),人类主要依赖木本植物及禾本科植物;而到了第3阶段(17000~14000 BP cal)及第4阶段(4000 BP cal),禾本科植物及藤本植物果实(如葡萄属)在人类食谱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可能反映了环境变迁或技术革新对生业策略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地区从广谱采集向特定植物资源强化利用的过渡过程,为广西地区史前人类植物利用方式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