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繁昌窑
瓷业经济
考古学
摘要:
繁昌窑在五代时期开始使用“二元配方”烧制青白瓷,这一陶瓷工艺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极大提高了繁昌窑在陶瓷史上的研究价值。自繁昌窑1958年被发现,对繁昌窑青白瓷器型特征,胎釉表征,器物分期断代等美术史方向的研究较多,其次是论证繁昌窑的烧造工艺,胎釉成分等工艺技术,以及与其他窑,如景德镇青白瓷,湖北青山窑等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比重大;还有就是讨论繁昌窑的性质以及青白瓷产品的流通。在青白瓷流通的内容多是研究文章中提及,深入到以窑址和窑业经济为目标的考古学观察还很少。但青白瓷是服务人民生活的实用器具,陶瓷手工业是与商业相配合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柱,对于窑业的研究也需要从经济角度做出探索。繁昌窑是10——12世纪的窑场之一,但是文献对繁昌窑的记载十分稀少。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依托考古调查,发掘获取的材料和文献中记载的社会经济背景资料。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对繁昌窑的窑址以及出土器物的概况,窑业从南唐兴起到北宋发展的背景,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国内、国外的流通情况以及流通路线等进行讨论分析,有利于推动繁昌窑窑业经济生态面貌的复原。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繁昌窑的研究综述,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创新的地方和遇到的困难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介绍繁昌窑的概况。主要包括繁昌窑的地理位置、时代范围,技术源流,产品类型与分期。柯冲窑,骆冲窑,半边街窑和姚冲窑聚集成繁昌窑窑址群落,位于安徽省繁昌县。繁昌窑的时代上限至迟始于五代,时代下限不早于北宋中晚期。而其青白瓷的创烧,是在传承皖南青瓷烧造累积的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北方定窑等白瓷烧造技术的创新成果。器物类型丰富,以生活用具为主,根据器物特征可按照时代划分为五代、北宋两个时期。第三部分深入探索繁昌窑瓷业经济发展的背景。这部分主要讨论了人口、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包括瓷业技术在内的文化交流。这些方面奠定了繁昌窑兴起到蓬勃发展的背景原因。五代到北宋时期,人口大规模向南迁移,经济重心也逐渐转到南方,为瓷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利好因子,如人口迁移为繁昌窑带来技术匠人,北人南迁一方面将市场中的消费人群和消费需求扩大,另一方面北人尚白的审美情趣带来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为青白瓷迅速占领市场起到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政府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包容、开放、支持的政策倾向以及合理的税收举措,为繁昌窑瓷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第四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繁昌窑的瓷业生产情况,包括生产的原材料,生产规模和产量,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其中生产的原材料包括瓷土,燃料,水资源。繁昌窑制瓷原料较为丰富,经科技考古数据论证可就地取材,就近烧造。烧造所需的燃料充裕,繁昌窑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也丰富。峨溪河为繁昌窑提供着窑业生产活动和从业人员生活所需用水,也为青白瓷产品输出销售提供了便捷且廉价的水运交通。生产组织形式包括窑厂规模、产品产量、生产方式、制度管理、技术分工等。窑厂规模在青白瓷创烧期即五代时期较小,到北宋窑厂规模扩大数倍,与之相应的是产品产量变大,实现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窑场内部技术分工日渐成熟,官府对于匠人的管理制度不断发展。第五部分主要是借助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青白瓷器来研究繁昌窑青白瓷的流通范围和流通路线。繁昌窑青白瓷以繁昌为中心产区和销售区,沿皖南河网向外扩展,也沿长江水道和运河水道向南北更大范围行销。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也见到繁昌窑青白瓷的身影,但是资料匮乏,进一步探索又困难。陶瓷产品的流通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提高繁昌地区的税收,丰富人民生活器具的选择,也有利于推动国内区域间以致与国外的陶瓷文化交流。结语部分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