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世界语言
汉语方言
味觉
类型学
摘要:
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分析六个基本味觉概念“酸、甜、苦、辣、咸、淡”在世界语言中的编码类型和地理分布,探求其背后的生理和文化影响因素。在语言样本的选取上,因为原始资料词汇记录的充分度不同,所以本文使用不同方式来处理非汉语语言和汉语方言两种材料。非汉语语言部分选取了世界主要语系的共425个语言,主要用于观察“是否同词”参数;汉语方言部分的资料相对充分,选取1145个方言点资料,用以观察“多样性”“范畴化深度”和“是否成对编码”三个参数;由专项调查得到的221个方言资料,用以观察“共现可能度”参数。在类型学参数上,我们首次定义了“多样性”“是否成对编码”“共现可能度”三种,延续前人“是否同词”和“范畴化深度”两种。对具体参数的统计和分析结论是:1.是否同词。同词现象受生理和文化因素影响。从世界语言范围来看,苦咸同词现象最普遍,酸辣同词和酸苦辣咸同词现象最罕见。就语系分布来说,苦咸同词现象在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均有分布;酸辣同词现象只分布于南岛语系;酸苦辣咸同词只分布于尼日尔-刚果语系。2.多样性。味觉概念的编码词形数量越多,多样性越高。在汉语方言中,“酸”“甜”“苦”“辣”编码多样性较低,“咸”和“淡”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酸”“甜”“苦”“辣”的编码大多是不同的词形共享相同的词根,而“咸”和“淡”的编码较多使用转喻,因此较为多样。3.范畴化深度。六个味觉概念在汉语方言中的编码均以单纯词和直接式为主,范畴化深度较一致。范畴化深度反映了文化因素的深浅,越是接近最小的语言单位,生成能力也越强,同时也是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酸”“甜”“苦”等是基本的味觉,地位较重要,因此编码均为词,范畴化深度较深,编码方式也多为直接式。4.是否成对编码。味觉概念“甜-苦”“咸-淡”的编码均以成对编码为主,但“咸”和“淡”不成对编码数量多于“甜”和“苦”。这是由于“咸”“淡”的编码多样性较丰富,二者组合就会出现很多编码,自然也会出现很多不成对编码的情况。5.共现可能度。共现可能度处于中等级的味觉概念最多,低等级的最少,共现可能度最高的是“酸辣”,共现可能度最低的是“辣淡”。这可能受普通话的影响,与平时的使用频率有关。经语料库验证,语料数最多的为“酸甜”,其次是“酸辣”,语料数最少的为“辣淡”,这与我们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