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郑洛地区
史前
镞
类型学
动因
摘要:
郑洛地区史前时期的镞,不仅数量多、延续时间长,而且材质丰富、形制多样。但是,尚未见到相关的系统梳理和专门研究。本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了区域内有镞出土的史前遗存资料,以类型学为研究方法,对石镞、骨(角)镞和蚌镞,进行了分类和型式分析,以期厘清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变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区域内史前镞的分期与年代序列。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并从社会变化角度,进一步探讨镞发展演变的动因。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方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第二章,郑洛地区史前石镞的形制与演变。首先,以制作方法、铤部特征和镞身形状,作为石镞的类型划分标准。型式分析的结果显示,三棱体、三棱锋柱身锥铤,以及四棱体石镞,应当是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新出现的形制,并在王湾三期文化阶段普遍流行,年代指示意义显著。第三章,郑洛地区史前骨(角)镞的形制与演变。骨(角)镞以铤部特征、是否带翼和镞身形状,为型式划分标准。梳理发现,三棱体、三棱锋柱身锥铤和四棱体中的多数型式,在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出现,且前两类还是王湾三期文化阶段的主流形制,往期常见的扁体和圆锥体的数量比例,在此阶段明显降低。第四章,郑洛地区史前蚌镞的形制与演变。铤部特征、是否带翼和镞身形状,是蚌镞的类型划分依据。蚌镞的形制主要仿自石镞和骨(角)镞,扁体长期据主导地位。第五章,郑洛地区史前石镞、骨(角)镞和蚌镞间的关系。数量比例方面,石镞和骨(角)镞负相关,和蚌镞正相关。形制方面,镞身与铤部分界不明显的扁体、三棱体石镞和蚌镞,应当仿自骨(角)镞,三棱锋柱身锥铤、四棱体石镞、骨(角)镞之间的继承关系还不能确定,蚌镞中的圆锥体也仿自骨(角)镞。第六章,郑洛地区史前镞的分期。以上述章节类型学分析为基础,将石镞发展分为四期,骨(角)镞分为三期,蚌镞分为二期。综合来看,区域内史前镞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七章,郑洛地区史前镞发展演变的动因。石镞、骨(角)镞的仿制和射杀实验结果表明,史前人类在战争频仍、社会关系紧张的王湾三期文化阶段,更偏好制作耗时短、射程远、穿透力强的三棱镞、三棱锋柱身锥铤镞,四棱体镞因造成的创伤面积较大,也有一定数量。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