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脾瘅
数据挖掘
文献
用药规律
摘要:
目的
整理古今文献中关于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有效方剂,以数据挖掘为技术基础,分析古今医家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配伍规律以及古今医家用药差异等,以期更好的采用中医药治疗手段防治糖尿病前期,并为潜在新方、新药做好理论基础。
方法
1.糖尿病前期属中医学“脾瘅”范畴,故以“脾瘅”为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5.0、《中医典海》中古代医家治疗脾瘅的文献资料;现代文献中关于糖尿病前期表述不一,经查阅文献,总结检索式为:主题:(中药OR中医药OR中医)AND主题:(糖尿病前期OR空腹血糖受损OR糖耐量减低OR糖调节受损OR前驱糖尿病OR脾瘅)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31日关于现代医家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文献资料。并对上述古籍文献、现代文献分别进行归纳梳理,运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
2.应用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5.0以及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分析;
3.对于数据结果通过图表直观展示,对其加以分析探讨,总结古今医家各自的用药规律,并比较其差异。
结果
1.纳入古代医家治疗脾瘅方剂31首,包含药物87味。甘草、白芍、石膏、黄芩、黄连、佩兰、知母、人参、麦冬、鲜地黄、栀子、水牛角、半夏为高频药物,药味主要以苦、甘、辛为主,四气多见寒、温、平,药物主要归属于脾经、胃经、肺经、肝经、心经、肾经。
2.纳入现代医家治疗糖尿病前期方剂352首,包含药物220味。黄芪、黄连、茯苓、山药、白术、葛根、甘草、苍术、陈皮、丹参、生地黄、泽泻、半夏、党参、柴胡、山楂、黄精、天花粉、佩兰为高频药物,药味主要以甘、苦、辛为主,四气多见寒、温、平,药物归经主要见于脾经、肺经、肝经、肾经、胃经、心经。
3.古代药物内关联结果示: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80%,得出16组药对或角药。按照支持度降序排列,排前五位药对分别为:麦冬-石膏(19.35%)、黄芪-知母(12.90%)、升麻-知母(12.90%)、升麻-甘草(12.90%)、升麻-石膏(12.90%)。按照置信度降序排列,去除重复角药组合结果,置信度为100%角药关联结果依次为:升麻-知母-甘草(100%)、升麻-知母-石膏(100%)、升麻-甘草-石膏(100%)、黄连-白芍-黄芩(100%)、鲜地黄-知母-石膏(100%)。
4.现代药物内关联结果示:将支持度设置为大于10%,置信度大于80%得出10组角药。按照支持度降序排列,排前五位药物组合分别为:葛根-山药-黄芪(15.34%)、甘草-白术-茯苓(14.20%)、半夏-茯苓-陈皮(12.78%)、甘草-陈皮-茯苓(12.78%)、半夏-陈皮-茯苓(12.21%),其中半夏-茯苓-陈皮与半夏-陈皮-茯苓重复。按照置信度降序排列,排前五位药物组合依次为:苍术-山药-黄芪(88.88%)、鲜地黄-山药-黄芪(86.84%)、丹参-山药-黄芪(86.84%)、甘草-陈皮-茯苓(86.66%)、陈皮-黄连-茯苓(85.36%)。
5.古代聚类分析结果:将前20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为特征相近的4类:(1)黄芪、天花粉、麦冬、水牛角、知母、升麻;(2)石膏、甘草、鲜地黄、茯苓、大黄、白芍、栀子;(3)人参、白术、半夏、厚朴、黄芩、黄连;(4)佩兰。其分别为麦门冬煎、石膏汤、半夏泻心汤、兰草汤。
6.现代聚类分析结果:按药物使用频数排序,取排序前15%的中药,共计33味,进行聚类分析。归纳为特征相近的5类:(1)川芎、香附、苍术、玄参;(2)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党参、佩兰、荷叶、薏苡仁;(3)柴胡、白芍、黄连、黄芩、大黄、枳实;(4)山楂、泽泻、黄芪、葛根、黄精、丹参;(5)山药、鲜地黄、麦冬、天花粉、枸杞子、知母、山茱萸、牡丹皮。分别为越鞠丸、二陈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芪葛根汤、六味地黄丸。
结论
1.古代、现代医家在治疗糖尿病前期,均选用性寒、温、平占比比较大的药物。
2.古代、现代医家在药物药味选择上,都以味甘、苦、辛为主。古代医家以苦味为首选,其次甘味,最后辛味。而现代医家则最常选用甘味,然后苦味,辛味同样为二者之后。
3.古代医家治疗多从脾经、胃经、肺经着手,现代医家则多从脾经、肺经、肝经入手,均以脾经为首,所用药物归经均属于十二经脉。
4.古代常用药对为:麦冬-石膏、黄芪-知母、升麻-知母、升麻-甘草、升麻-石膏。
5.现代医家常用角药为:葛根-山药-黄芪、甘草-白术-茯苓、半夏-茯苓-陈皮、甘草-陈皮-茯苓、半夏-陈皮-茯苓。其中半夏-茯苓-陈皮与半夏-陈皮-茯苓重复。
6.古代医家药物聚类分析分为4组核心药方:(1)麦门冬煎加减生津健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