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流动
中职生
反思性
自我认同
行动策略
摘要:
近年来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有意将技术型职业教育提升至与学术型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近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仅存类型之别,而无层次之高低。然而,长久以来职校生作为教育竞争失败群体被污名化和技术劳动者地位回落的现实均可能对其向上流动构成阻碍。社会和家庭对职校生群体的形象表达停留在“学业竞争失败者”上,对在“普职分流”中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中职生的未来是不受关注和期待的,大多数中职生也因此产生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消极的行动表现,其在职校中的生活实践往往被认为是“混日子”,但在职校中也不乏具有积极自我认知和行动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努力似乎很少被关注。因此,本研究基于对24位在校或已毕业中职学生的深度访谈,阐述具有积极性主体的中职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同的重构过程和行动策略的选择。研究认为,此类中职生“突围”的可能主要体现在认知态度和行动选择上,认知态度体现在中职生自我认同的重构,行动选择是在主观能动性发挥下的策略化行动。首先,社会结构对职业教育及职校生有一定的塑造性。作为表意性规则的传统知识观塑造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弱势地位,促成了职业教育的低社会认同,并进一步形成职校生的低自我认同。作为支配性规则的经济运行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错配,使得中职生面临着低教育回报的危机。其次,基于吉登斯结构化视角下对自我认同的理解,分析中职生的个体反思性与社会结构塑造的互动实践过程,即中职生自我认同的重构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一,在选择职校时,中职生会通过自我反思和能力评估,以想象自我在中职教育发展路径中的优势的方式,消解社会对自我的否定,以确认职校生身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其二,在进入职校后,中职生会受职业教育制度模式的二重性影响,对职校生进行身份修正,在社会实践中与重要他人、朋辈群体等他者进行互动,进而增强自我价值认同,回答“我要成为谁”的问题;其三,在工厂实训阶段,中职生认知到中职教育学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定位,在自我反思和工厂带教师傅的生活监控中,进一步思考“我能成为谁”的现实问题,并不断调整行动。再者,基于对中职生发展路径的追踪,本研究以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内生性因素即自我反思性和行动结构性因素即资源为维度,重点讨论了高反思性-丰富资源、高反思性-匮乏资源和低反思性-丰富资源三类中职生的行动策略,分别对应着升学游戏、曲线发展和顺势而为。最后,通过对研究发现的总结和讨论可知,具有高反思性的中职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资源,寻求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路径,而低反思的中职生借助家庭资源和社会网络则是另一条有效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中职生在行动策略中都存在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为制度性文化资本的倾向,这得以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上行的瓶颈和发展痛点,即中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技术”本身,绕不开文凭社会的学历规则,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