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盂肱关节运动学研究
盂肱关节功能评定仪
测量
摘要:
研究目的: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身体健康问题已成为国人关注的重中之重,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人们对手机与电脑的需求持续高升,长时间不良体态引发了亚健康状态。在此背景下,肩关节活动受限导致的相关疾病不断增加,早期轻微症状的出现往往被轻易忽视,采用的治疗也多为非正规专业治疗,导致治疗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病情会因此拖延甚至加重。盂肱关节活动度的精确测量对诊断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及相关疾病的产生有积极作用,所以盂肱关节功能的精确评定是诊断肩关节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关于盂肱关节的运动学研究与设计盂肱关节功能评定仪器,为盂肱关节功能活动范围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检验其是否可作为一种更有效的测量方法,为肩关节损伤提供预防、诊断、康复评定等相关资料。研究方法: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测试法,选取15名体型偏瘦、体态健康且无相关肩关节疾病的自愿者,对其分别进行三次测量(常规测量、功能评定仪测量、“X光片”测量),记录三次测量的数据结果。将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方式、功能评定仪测量与“X光片”测量方式进行两两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最终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在盂肱关节前屈时,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175.9±1.98)度,(129.5±1.28)度,t=75.975,P=0.000(P<0.05)];与“X光片”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129.5±1.28)度,(125.8±2.83)度,t=4.662,P=0.000(P<0.05)],因此在前屈时功能评定仪测量方式结果存在误差。(2)在盂肱关节后伸时,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36.3±2.03)度,(27.2±1.11)度,t=14.233,P=0.000(P<0.05)];与“X光片”测量进行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7.2±1.11)度,(26.4±1.33)度,t=1.667,P=0.107(P>0.05)],证明在后伸时功能评定仪测量方式结果有效。(3)在盂肱关节外展时,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173.9±1.61)度,(118.7±1.35)度,t=90.161,P=0.000(P<0.05)];与“X光片”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118.7±1.35)度,(113.5±1.38)度,t=10.257,P=0.000(P<0.05)],因此在外展时功能评定仪测量方式结果存在误差。(4)在盂肱关节内收时,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33.4±1.36)度,(25.3±1.27)度,t=27.870,P=0.000(P<0.05)];与“X光片”测量进行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5.3±1.27)度,(25.0±1.41)度,t=0.461,P=0.648(P>0.05)],证明在内收时功能评定仪测量方式结果有效。(5)在盂肱关节外旋时,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66.4±1.52)度,(43.3±0.92)度,t=50.066,P=0.000(P<0.05)];与“X光片”测量进行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3.3±0.92)度,(43.1±1.57)度,t=0.326,P=0.748(P>0.05)],证明在外旋时功能评定仪测量方式结果有效。(6)在盂肱关节内旋时,功能评定仪测量与常规测量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67.6±1.47)度,(47.5±1.28)度,t=39.658,P=0.000(P<0.05)];与“X光片”测量进行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7.5±1.28)度,(47.0±1.24)度,t=0.881,P=0.386(P<0.05)],证明在内旋时功能评定仪测量方式结果有效。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盂肱关节活动范围并非独自进行,而是与肩锁、胸锁、肩胛胸壁关节等共同完成,因此准确测量盂肱关节需要限制其他关节的代偿效果。通过对盂肱关节的运动学研究设计出一款以限制锁骨、肩胛冈、肩胛下角来固定肩胛骨的功能评定仪,减少周围关节肌肉的代偿来测量盂肱关节功能活动范围,最终结果科学有效、值得临床借鉴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