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儿童
胼胝体
测量
摘要:
目的:采用颅脑高分辨率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中矢状面图像测量0-14岁儿童胼胝体各径线值,找到不同年龄儿童胼胝体各径线的正常参考值,评估胼胝体各部分发育情况,探讨胼胝体与年龄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分析胼胝体各部分的发育规律,以及胼胝体与枕额径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选择967例颅脑MRI检查结果正常的儿童影像学数据,按年龄段分组,以每一周岁为一组,共分14组(0~1岁、1~2岁、2~3岁、3~4岁、4~5岁、5~6岁、6~7岁、7~8岁、8~9岁、9~10岁、10~11岁、11~12岁、12~13岁、13~14岁),于颅脑正中矢状面测量胼胝体的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corpus callosum,APD)、膝部厚度(thickness of the genu,GT)、体部厚度(thickness of the body,BT)、峡部厚度(thickness of the isthmus,IT)、压部厚度(thickness of the splenium,ST)以及枕额径(fronto-occipital diameter,FOD)。在MRI颅脑正中矢状面图像上测量不同年龄儿童胼胝体各径线值,找到儿童颅脑MRI正中矢状面胼胝体各径线值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对14组胼胝体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制作胼胝体各径线值以及枕额径与年龄之间的散点图,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
采用直线回归和线性相关分析研究胼胝体各测量径线值与枕额径的关系,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
计算出0-14岁儿童各年龄段胼胝体前后径与枕额径的比值,并做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将14组数据按性别分组,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男孩组与女孩组各年龄组胼胝体各测量径线数值及枕额径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共纳入967例正常儿童颅脑MRI数据,年龄0-14周岁,平均年龄6.74±4.18岁,其中男性533例,女性434例。
2.一致性和重复性检验分析随机抽取51例样本,由两位有多年神经系统MRI诊断经验及主治以上级别的医师对同一张矢状位图像的胼胝体各径线值及枕额径进行测量,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胼胝体前后径、膝部厚度、体部厚度、峡部厚度、压部厚度及枕额径测量医师间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62、0.960、0.966、0970、0.936、0.977,测量一致性良好。由同一位MRI诊断医师对同一张矢状面图像的胼胝体各径线及枕额径进行两次前后测量,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胼胝体前后径、膝部厚度、体部厚度、峡部厚度、压部厚度及枕额径测量医师内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88、0.992、0.986、0.985、0.987、0.992,测量重复性良好。
3.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14组儿童胼胝体各测量径线值及枕额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得出胼胝体各径线值及枕额径的95%参考值范围。建立了胼胝体各径线值及枕额径与年龄拟合优度好的二次拟合回归方程。所有测得的径线值与年龄之间的回归关系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4.儿童胼胝体各测量径线值随枕额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枕额径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胼胝体前后径、膝部厚度、体部厚度、峡部厚度、压部厚度与枕额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75、0.62、0.46、0.74,且P值均<0.05。通过分析得出胼胝体前后径、膝部厚度、体部厚度、峡部厚度、压部厚度与枕额径之间的相关方程关系。
5.利用14组各测量径线值,对男孩组和女孩组进行了比较,分别分析了胼胝体前后径、胼胝体膝部厚度、胼胝体体部厚度、胼胝体峡部厚度、胼胝体压部厚度以及枕额径这6个参数的值,以探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果经过t检验,胼胝体前后径在3~4岁组(P=0.007)、11~12岁组(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胼胝体膝部厚度在5~6岁组(P=0.004)、7~8岁组(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胼胝体体部厚度在5~6岁组(P=0.024)、6~7岁组(P=0.031)、7~8岁组(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胼胝体峡部厚度在5~6岁组(P=0.021)、6~7岁组(P=0.010)、7~8岁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胼胝体压部厚度在5~6岁组(P=0.035)、6~7岁组(P=0.001)、8~9岁组(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枕额径在11~12岁组(P=0.000)、12~13岁组(P=0.002)、13~14岁组(P=0.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以上各组数据测量值存在性别差异。其余各年龄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各测量径线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