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媒介使用
手机使用
留守儿童
社会交往
摘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3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从2018-2022年,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1.3%,呈现出“无网不入”的新形势。手机媒介虽然为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未成年人网络使用问题依然焦灼。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手机使用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南方人物周刊的《沉迷手机的留守儿童:孤独与被“困”的童年》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是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
本文以广西南丹朵努社区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手机使用行为和社会交往实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研究。力图在研究留守儿童手机使用与交往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交往问题进行探究。
在分析了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的现状后,研究发现,手机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交方式、社会交往对象和社会交往内容。进一步的,研究从留守儿童的“自我”“人际”“群体”三个层面,探讨了手机使用与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实践。在个体自我层面,留守儿童通过昵称、头像和个人主页来构建自我身份,并通过自拍等策略来进行自我身份的呈现;在关系自我层面,手机成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进行远程交往的亲情纽带,手机也为留守儿童与同伴的亲密关系连接提供了便利,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网络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在群体自我层面,手机的使用对留守儿童的群体归属与群体认同产生了影响,手机成为了留守儿童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发展兴趣爱好的重要工具。
然而,手机使用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在自我层面,手机虽然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期许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不良信息也会阻碍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在关系自我层面,手机在补偿留守儿童与父母与同伴亲密关系的同时,过度的手机使用也会忽视其现实中的交往;在群体自我层面,手机在促进留守儿童群体身份建构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劣势群体的影响产生认知错位等问题。最后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朵努社区留守儿童具体的实施路径来应对手机使用中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