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红楼梦
涉红”意象
文化
阐释
摘要:
“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红楼梦》全书以“红”为底色,创设了大量“涉红”意象,其中既有传统意象,又有作家独创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涉红”意象群。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考察,有助于加深对《红楼梦》中美与悲交织的艺术世界的理解。对于《红楼梦》中的“涉红”意象,可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或角度加以剖析:
第一部分,聚焦于“富贵场”。从社会、经济等宏观层面入手,剖析《红楼梦》中的“红尘”“红楼”“石榴红”“大红服饰”等“涉红”意象与荣华富贵的关系。小说以石头艳羡“红尘”世界为开端,“红尘”这一传统意象在小说中被具体化,成为全书的重要底色。“红楼”则指向贾府,是“红尘”乐事的集散地。书中还以“楼子上起楼子”的红石榴花来形容贾府这一世家豪门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贾府中人大多爱穿大红服饰,也暗示着他们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这些“涉红”意象,象征贾府的鼎盛,亦为富贵之家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聚焦于“温柔乡”。“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指向富贵外,还常常与春天、鲜花、女性等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女性的青春与美丽通过“红”得以呈现,其消逝又如“落红”般凄美。太虚幻境中的“千红一窟”茶等意象,大观园中的“芍药栏”“红香圃”意象,以及“占花名儿”中的各种具有“红”内涵的花卉意象,都是女性群体悲剧命运的象征。林黛玉作为书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其前身“绛珠仙草”暗喻“红泪”,凝结了其一生还泪、爱而不得的宿命。《葬花吟》则是借黛玉之口对红楼女性青春与命运的深情挽歌。
第三部分,聚焦于《红楼梦》主人公“怡红公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贾宝玉本身就是一个意象化人物,《红楼梦》中所有的悲剧,包括前文论及的家族悲剧、女性悲剧等,都是围绕贾宝玉展开的。贾宝玉有爱红之癖,书中与之相关的“涉红”意象众多,包括“赤瑕宫”“绛芸轩”“怡红院”“西府海棠”“胭脂”等等。贾宝玉享受富贵带来的闲适和女儿带来的美感,然“盛极必衰”的规律使他不得不面对美的消逝。他的生命与“红”始终联系在一起,从“怡红”到“悼红”,他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
结语部分指出,“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内涵,且大都指向鼎盛、美好的方面,但盛极而衰,“红”也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红楼梦》以红始,以梦终,“梦”不仅仅意味着梦幻,也有梦想、追求之义。中国人的“尚红”观念在《红楼梦》中得以集中体现。《红楼梦》中的“涉红”意象群,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凝结,只有站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才能对《红楼梦》中的“涉红”意象予以合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