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梅茹耶夫
马克思主义
文化
自由
劳动
摘要:
近年来,俄罗斯哲学界开始深刻反思并尝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背景下,梅茹耶夫提出了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解读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张。他认为,文化与自由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文化不仅涵盖了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也体现了历史和自由的内涵。他强调,文化是因人的自由而存在的,是人类自由的本质体现,当人们在自然与必然存在中寻得自由时,也就发现了文化,文化与人的自由紧密相连,二者是一体的。
梅茹耶夫认为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内的劳动概念中理解文化与自由。虽然文化指涉人的生产劳动,但并非所有的生产劳动都属于文化,只有人类的一般劳动才是文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抽象劳动与文化相去甚远。对于自由,梅茹耶夫认为它是个性自由与创造性自我实现的体现,这种自由并非轻易可得,它同样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内的劳动概念中去探寻。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劳动受到抽象劳动价值的支配,人们往往难以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在一个摆脱经济必然性、不受抽象劳动价值支配的空间中,人的自由才可能得到全面实现。随着一般劳动(即文化)的扩展,“文化空间”逐渐挤压“经济必然性空间”,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空间将不断缩小,而作为“文化空间”的“自由王国”则会逐步显现。同时,在面对当前文化的同一性与异质性冲突问题时,梅茹耶夫既主张通过对话来强化全人类的普遍亲缘关系意识,又强调尊重每个对话主体的个体自由意识。
通过这样的解读和重建,梅茹耶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了新的文化哲学内涵,为我们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尝试从自由的视角切入梅如耶夫的文化概念,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考路线下,廓清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化哲学重塑的理论逻辑。一方面,以苏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哲学文化转向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理论回应为背景,来理清梅茹耶夫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语境;另一方面,从文化本体(文化即生产)、文化空间(文化即自由)和文化身份(文化即自我)这三个维度,阐述其思考框架。最后,在语境解析、价值归宿和历史定位中对其作出审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