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摘要: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干预手段,体育锻炼在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低,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尤为重要。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当前已经被应用到与健康相关的行为中,它不仅能够阐述和预测人类的健康行为,也能对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所以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干预方案,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目的
构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干预方案,并进行应用效果,以期促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行为,提高其体育活动水平,改善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
方法
1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方案的构建
通过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参考前期量性研究结果,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初步构建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干预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形成最终的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干预方案。
2干预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价
从某市红旗区中采用选取两个环境、文化、体育设施和社区工作人员水平都相似的社区。再用抛硬币法,将两个社区随机分为对照社区和干预社区,最后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人共53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社区27名老年人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干预社区26名老年人采用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方案进行干预。在干预前(T0)、干预后立即(T1)和干预后1月(T2)三个节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积极心理健康量表对两组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行为、锻炼自我效能、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客观测量老年人体适能相关指标。采用SPSS 27.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构建的干预方案
最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等五个维度构成。
2干预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价结果
2.1两组老年人体育活动等级得分比较
T1、T2时点两组体育活动等级得分比较(t T1=-5.165,t T2=-6.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体育活动等级总分在时间效应(F=57.302,P<0.001)、交互效应(F=47.404,P<0.001)、组间效应(F=27.258,P<0.00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
2.2两组老年人锻炼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T1、T2时点两组锻炼自我效能得分比较(t T1=-3.715,t T2=-2.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老年人锻炼自我效能得分在时间效应(F=35.345,P<0.001)、交互效应(F=3.641,P=0.006)、组间效应(F=8.464,P=0.034)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老年人积极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T1、T2时点两组积极心理健康得分组间比较(t T1=-2.109,t T2=-3.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老年人积极心理健康得分在时间效应(F=12.864,P<0.001);交互效应(F=5.309,P=0.014)、组间效应(F=6.548,P=0.008)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老年人体适能得分比较
T1、T2时点两组BMI得分比较(t T1=2.445,t T2=2.776),30s上臂弯举得分比较(t T1=-2.982,t T2=-3.144),比较(t T1=-3.338,t T2=-3.667),2.44m绕障行走得分比较(t T1=4.492,t T2=5.375),30s坐站测试得分比较(t T1=-2.221,t T2=-4.084),背抓测验得分比较(t T1=-3.074,t T2=-6.449)和椅式坐位体前屈得分组间比较(t T1=-2.437,t T2=-4.5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老年人的BMI得分在时间效应(F=20.493,P<0.001)、组间效应(F=5.421,P=0.024)和交互效应(F=7.369,P=0.002)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0s上臂弯举得分在时间效应(F=3.280,P=0.047)、组间效应(F=5.584,P=0.022)和交互效应(F=8.727,P=0.00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的2min原地踏步得分在时间效应(F=8.136,P=0.001)、组间效应(F=4.272,P<0.001)和交互效应(F=14.475,P<0.001)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