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参与式治理
C.L.E.A.R模型
摘要:
社区传承非遗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意义,一方面,非遗在社区传承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非遗在社区传承又能够发挥社区链接群众的功能,实现非遗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形塑。同时,探求非遗在社区如何落地和传承,也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合理且有效的非遗传承方式。上海作为中国较为独特的经济城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首列,其社区发展完备、功能齐全、机制运转得当。上海市政府对“非遗在社区”项目的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与示范性。
因此,探究上海市如何做好“非遗在社区”的实践,并总结其发展经验,无论是对上海回顾成果及不足而言,还是为其他同样处于城市化发展状况下的都市而言,都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探索。本文从社区参与的理论依据入手,分析与阐释社区居民参与非遗的影响因素,明确社区参与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具备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参与式治理的C.L.E.A.R模型,提出优化城市社区参与非遗的机制。
一方面,本文立足于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的保护与发展状况,从整体上回顾与梳理我国将非遗纳入社区传承的总体发展状况。在这一方面,本文主要从政策入手,梳理国家出台的有关“非遗在社区”的相关政策法规,从而理清我国如何对非遗与社区实现政策层面的保护。同时,针对上海市围绕“非遗在社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工作实践等,探究实际开展状况。另一方面,本文对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的优秀示范项目和优秀示范社区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徐汇凌云社区学校“古法造纸”、奉贤区柘林镇海韵社区“滚灯”、宝山区罗泾“十字挑花”技艺以及普陀石泉街道“卢氏心意拳”等四个“非遗在社区”的示范项目或示范社区为实地调研对象。
本文从这些案例的社区落地情况入手,如社区居民参与的群体特点、社区传承队伍的培养、社区参与非遗的形式、非遗项目进社区的困难等方面,探究所选案例的实际运行效果、经验与不足。同时,基于对上海市“非遗在社区”部分优秀示范社区或示范项目的实地调研,本文运用参与式治理的C.L.E.A.R模型,探索性提出非遗传承的社区参与优化机制,以期促进非遗的活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