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区
衰弱
老年人
营养素养
影响因素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营养素养模型为理论指导,通过横断面调查、质性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现状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后续实施精准化、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8月~2024年5月选取上海市某3家社区的衰弱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埃特蒙顿衰弱量表、简易微型营养评定量表、中国老年人营养素养问卷、饮食自我效能量表、汉化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Epi Data3.1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及预处理,Mplus8.3软件及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进行分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2.采用质性研究中解释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法于2024年6月~2024年9月对不同潜在类别的社区衰弱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借助Nvivo11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录、整理与分析,旨在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营养素养类别的差异性原因,为后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实施精准、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
1.共纳入455例社区衰弱老年人,其营养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中国老年人营养素养问卷得分为(72.61±18.33)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健康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31.98±8.03)分、知识与理解维度(25.05±5.87)分,基本技能(15.57±5.71)分。简易微型营养评定得分为(9.15±2.98)分。饮食自我效能得分为(41.95±10.35)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0.06±6.83)分。
2.根据中国老年人营养素养问卷中的3个维度结合模型拟合指标(AIC=7570.308;BIC=7627.992;a BIC=7583.560)和分类精确性(Entropy=0.991)将社区衰弱老年人分类“低营养素养-低技能型”(n=152,33.5%)、“中等营养素养型”(n=204,44.7%)和“高营养素养-健康生活型”(n=99,21.8%)3个类别。
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方式、目前月收入、患慢性病年份、患慢性病数量、视力障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德蒙顿衰弱筛查得分、简易微型营养评定得分、饮食自我效能得分及社会支持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衰弱老年人不同衰弱程度与营养素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简易微型营养评定得分、饮食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正相关(r=0.501~0.895,P<0.001)。而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衰弱程度呈负相关(r=-0.653~-0.830,P<0.001)。
5.以高营养素养-健康生活型作为对照,低营养素养-低技能型和中等营养素养型与其进行比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数量、视力障碍、埃德蒙顿衰弱筛查得分、饮食自我效能得分及社会支持评定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6.通过对不同类别的社区衰弱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索不同类别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困境和体验,共提取8个主题,6个亚主题,分别为:
低营养素养-低技能型和中等营养素养型:饮食行为随意与健康认知模糊、社会角色转变及自我价值感低、自我效能低下;信息媒介存在局限性与老年人适应性障碍(技术障碍、信息过载及辨别困难、偏好传统媒介)、医护人员信息传递实践性不足与老年人理解障碍(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信息量过大与记忆负担、缺乏实践指导)、信息反馈机制缺失与老年人实践困境
高营养素养-健康生活型:营养相关资源利用良好、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践行与持续驱动。
研究结论
1.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其营养素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营养知识掌握和营养行为实践方面。因此,社区医护人员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现状,积极构建系统化、规范化、多元化的营养健康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该群体的营养素养水平。
2.潜在剖面分析发现,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的分类特征,社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的群体异质性,针对不同类别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以提高营养干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养受年龄、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数量、视力障碍、衰弱程度及饮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影响,提示在干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高龄、多病共存、衰弱、视力障碍等高风险群体,同时注重提升老年人的饮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水平。
4.质性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别社区衰弱老年人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