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额诉讼
一审终审
救济机制
裁判异议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蒸蒸日上,民众法律意识的日益增进,大量民事案件涌入法院,审判机关的工作压力也日渐增长。为缓解法院“积案如山”的局面,在长达一年小额速裁试点后,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正式将小额诉讼程序纳入我国司法体系中,以提高司法效率为设计初衷,在简易程序基础上再进行精简的高效诉讼程序,顺应繁简分流、优化司法配置的改革趋势,我国立法者和学者们都对其程序效能给予厚望。然而在实践中,小额诉讼却始终遇冷,且我国立法并未对小额诉讼救济机制进行具体规定和解释,一审终审的程序设计和救济途径过于单一是其不可忽视的缺陷。全文四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小额诉讼的概念、特点和小额诉讼救济的相关理论。首先对小额诉讼的相关概念进行明晰,即采用独任制、比简易程序诉讼标的额更小、程序更简单便捷且完全独立出来的司法救济程序称为小额诉讼程序。小额诉讼具有特定适用范围、成本低效率高、严格限制上诉、调解使用广泛等特点。继而对小额诉讼救济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包括权利救济理论、程序分化基本原理、兼顾公正与效率价值理论,通过对制度理论剖析,继而对小额诉讼救济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包括权利救济理论、程序分化基本原理、兼顾公正与效率价值理论,通过对制度理论剖析,分析小额诉讼制度救济的价值所在。第二章通过裁判文书网获取的案例,分析我国小额诉讼救济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尽管小额诉讼制度已成立多年,但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远不如预期,导致制度无法实现其设立初衷。总结出目前该制度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案件分布不均、适用率低、再审启动率低、当事人难救济等方面。继而对现状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深度剖析了小额诉讼救济陷入困境的原因。从制度功能定位而言,小额诉讼程序注重法院为本位,从缓解办案压力为出发点,但未兼顾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从审级设计来看,一审终审制导致小额诉讼缺乏一般救济手段;从再审救济而言,复杂严肃的再审程序与小额诉讼不适配、法官和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的抵触心理等,众多原因导致小额诉讼实践频频受阻。第三章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小额诉讼救济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美国加州的动议救济机制、英国小额索赔审理动议程序、美国加州和纽约州、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特别上诉制度和日本的裁判异议制度。第四章针对问题与成因,提出从设立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完善小额诉讼再审制度、探索小额诉讼裁判异议机制等方面对小额诉讼救济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应明确小额诉讼功能定位、对小额诉讼专章设立并细化规定、建立专门的小额诉讼案件审理机构;小额诉讼再审由原法院审理、审理时限适当缩短及严格遵循一审普通程序审理;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救济机制比较分析,阐明设立小额诉讼裁判异议机制的合理理由,并对裁判异议机制具体框架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