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罪认罚案件
被害人
量刑参与
诉讼主体
量刑程序
摘要:
效率价值导向从认罪认罚制度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优势地位,认罪认罚案件中弱化被害人诉讼参与有益于诉讼效率提升,减小制度实施阻力。但从社会整体效益的变化来看,若阻塞被害人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参与渠道,被害人被遏制的不满将通过其他更激进的方式表达,如申诉、信访等等,如此反而不符合效率价值内涵。在秉持公正基础上的效率观的指引下,应当重视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害人参与问题。而认罪认罚案件相较于普通刑事案件而言,审查起诉阶段控辩量刑协商达成的量刑合意,对量刑建议乃至量刑裁判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本文从被害人量刑参与权出发,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构建起以审前程序参与为核心,审判程序参与为保障的诉讼全过程参与路径,满足被害人实质参与量刑程序需求,进而修复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被害人参与认罪认罚量刑程序的正当性。被害人因受犯罪直接侵害产生了恢复需求,其参与量刑程序有益于通过正当途径平衡复仇心理和填补物质损失,修复所受损害。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害恢复所依赖的诉讼程序不同程度被简化,应当赋予被害人更充分的量刑参与权弥补程序简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被害恢复目标。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既是准确把握被追诉人是否符合认罪认罚真诚悔罪主观要件的必要方式,又是全面评价量刑情节实现公正量刑的必要手段,亦是拓宽监督渠道保障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正确行使的有效途径。被害人量刑参与蕴含着程序正义价值内涵,提升了被害人的公正感受,消解了制度运行中潜在不安定的因素,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促进裁判认同,以公正与效率的统一答好社会满意的司法工作的时代问卷。第二部分考察认罪人认罚案件中被害人量刑参与现状。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个别访谈与裁判文书统计分析,总结出被害人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的参与现状。一是通过访谈探究量刑协商程序中检察机关如何听取被害人意见,含听取时间、方式、频次、被害人意见与效率价值的关系及被害人意见不同时的处理方式等访谈内容。二是通过抽样调查认罪认罚案件500份裁判文书,阐述审判阶段被害人庭审参与度、诉讼角色功能、量刑意见实效以及被害人意见与认罪认罚启动之间的关联性等议题。借此综合分析被害人在量刑证据搜集、量刑协商、量刑调查与辩论、量刑说理等量刑程序中的作用。第三部分探析被害人量刑参与困境及其形成原因。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害人整体参与不足,一定程度反映了被害人面临的困境,具体体现为:主体地位缺失、参与途径不畅通、量刑意见无实效、保障机制不健全。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认罪认罚案件诉讼效率优先与被害人深度参与之间的价值冲突,二是恢复性司法中被害人强参与与合作性司法中被害人弱参与的理念碰撞,三是被害人主体地位与被追诉人、检察机关存在角色利益冲突。法律制度是价值权衡的产物,被害人参与不足或过度参与均是对利益冲突处理不当的后果,应当平衡各方利益,把握被害人参与认罪认罚案件的合理限度。第四部分提出被害人量刑参与的细化路径。首先,针对被害人量刑参与存在的困境及其背后成因,建立解决价值冲突的基本遵循,即认罪认罚案件应当秉承公正基础上的效率观,于协商性司法理念中纳入恢复性逻辑,在保障被害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坚持适度参与原则。其次,以被害人享有的基本知情权、提出意见权、异议权等权利为内容,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分别构建起被害人量刑参与的具体规则。最后,设置被害人量刑参与的救济和保障机制,健全检察机关量刑听证程序与法院外部审查相结合的双重救济体系,完善以法律帮助、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为内容的配套措施,保障被害人有序、有力、有效地参与量刑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