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眉姬鹪
繁殖对策
代价与收益
双亲投入
繁殖成功率
摘要:
作者于2010年3月——7月和2011年3月—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对白眉姬鹟繁殖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在保护区采用悬挂人工巢箱的办法招引白眉姬鹅繁殖,通过对亲鸟在人工巢箱的外部行为观察和对巢箱内部亲鸟的录像分析观察,对不同繁殖期白眉姬鹟亲鸟采取的繁殖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眉姬鹟在不同繁殖期采取的繁殖对策不同:从筑巢开始到雏鸟出飞,白眉姬鹅亲鸟采取的对策都是为了提高子代成功出飞率,达到繁殖成功最大化。
对白眉姬鹟雌雄亲鸟身体条件测量显示,雌鸟体长平均为113.87±5.98mm,跗跖长平均为19.10±1.02mm;雄鸟体长平均为116.46±4.57mm,跗跖长平均为19.44+0.89mm,并且雌雄亲鸟身体条件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雌鸟身体条件与巢材重量和窝卵数无显著相关性;雄鸟体长与巢材和窝卵数没有显著相关性,但雄鸟的跗跖长与窝卵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4,P=0.000)。白眉姬鹟雌雄鸟共同筑巢,一般5±1.21天可筑完。2010年-2011年,共利用人工巢箱并产卵的有95巢,平均巢重为29.80±10.55g;两年的巢材重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繁殖个体的巢材重量存在极显著差异(t=24.958,P=0.000);巢材重量与筑巢期、窝卵数、孵化期、育雏期、出飞数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出雏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58,P=0.035)。平均繁殖成功率为74.55%,平均窝卵数为5.74±1.01枚,平均卵重为1.59±0.16g;卵大小为长径17.31±0.821mmx短径13.12±0.47mm,5月底为该鸟的产卵高峰期;窝卵数和卵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189,P=0.000);不同窝卵数条件下,卵重差异极显著(F=6.199,P=0.000);窝卵数和卵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196,P=0.000;r=-0.144,P=0.005);卵重和卵长径、卵短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28,P=0.000;r=0.882,P=0.000);窝卵数与孵化期呈负相关关系,与育雏期呈正相关关系,但均不显著,窝卵数与出雏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80,P=0.000),与出飞数成正相关关系,且差异极显著(r=0.379,P=0.002);不同窝卵数条件下,7枚卵的出雏率与出飞率最大;平均孵化期为13.07±1.39天,平均育雏期为13.60±1.96天。
通过硬盘录像机对亲鸟孵化期的全日录像观察分析,孵化是白眉姬鹟雌鸟的主要行为,占总时间的58.36%,其次是离巢行为占30.82%,孵化期每天不同时间段的孵化行为、警戒行为、翻卵行为和梳羽行为均不显著;平均每次在巢孵卵时间为621.45±541.81s/次,离巢时间间隔为340.57±342.84s/次。育雏期,白眉姬鹟每天不同时间段育雏次数差异不显著,但雌性和雄性平均育雏次数差异显著(t=2.552,P=0.017);雌鸟单位时间内平均育雏次数随雏鸟日龄增大而显著增加(F=6.210,P=0.001),雄性在雏鸟不同日龄时的育雏次数变化不显著;亲鸟可根据窝雏数调整育雏投入,育雏次数随着窝雏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r=0.895,P=0.016);白眉姬鹟雌雄亲鸟每次育幼个数的能力差异不显著,但亲鸟对雏粪的处理次数差异显著(F=9.332,P=0.007),处理方式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