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荒漠草原
沙芦草
种群结构
繁殖对策
摘要:
荒漠草原是一种较为干旱的自然景观,其突出的特征是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是地球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如何通过生态措施促进及改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机制,是荒漠草原恢复和保护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沙芦草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沙芦草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繁殖对策,初步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通过对不同时期沙芦草的种群特征、种群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沙芦草种群的繁殖特征以及其繁殖分配进行研究分析,初步了解沙芦草种群对盐池荒漠草原生态恢复的作用。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沙芦草种群高度以15-30cm植株所占比例最高,种群存活株丛的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状态,死亡株丛则表现出随机分布与聚集分布交替出现的情况;
(2)生长季内沙芦草种群的生长速率保持基本一致,分布较为均匀,其地上生物量的积累过程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而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有较明显的变化过程;
(3)沙芦草种子在室内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明显高于野外,在15℃-25℃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发芽率;
(4)沙芦草在其所处的植被群落中既能够进行有性繁殖,又能够进行无性繁殖,当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时,生殖分蘖株以增大生殖生长比率来提高潜在的生育力;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密集群落,生殖分蘖株会减少生殖生长比率,将更多的能量投入茎秆伸长的营养生长,来提高现实竞争力。
(5)沙芦草种群的营养繁殖数量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的变化规律,沙芦草株丛的植株数、地上生物量和生殖枝数均随着丛幅的增加呈指数增加,生殖枝重量随着丛幅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
(6)沙芦草种群的生殖生物量分配到颖稃中最多,籽粒重量与生殖生物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生殖分配Il与高度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随着株高的增加而减少对籽粒的能量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