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周作人新诗
散文化
诗体
语言
节奏
诗思
摘要:
五四时期,胡适在思考文学革命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诗歌革命的必要性,在探索白话诗的过程中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号召。但是胡适等人创作的新诗并未完全挣脱旧诗词固有的形式限制,对诗体的解放仍不够彻底。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推崇“自由诗”。周作人和胡适均主张解放诗体、实现诗体自由化。胡适对新诗的尝试是从突破格律开始的,有明显的过渡期的改良倾向。周作人的诗体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选择从散文(诗)的角度入手,将散文诗化,化散文入诗,使用具有散文文法的语言作诗,如此一来,周作人的新诗与胡适的具有明显的不同,更符合胡适诗体大解放号召中“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白话的自然节奏”的要求。如此彻底“散文化”的新诗诗体更能够容纳新思想、新精神,与五四时期新文学追求的“自由”目标相契合。具体而言,周作人在自由的诗体、白话的诗语、自然的节奏、现代的诗思层面均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与意义,对周作人新诗散文化的四个方面即自由的诗体、白话的诗语、自然的节奏、现代的诗思进行了概念界定,并说明了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第一章讨论周作人在新诗自由诗体方面的建设。文学革命时期,胡适认为应将诗界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成功的关键。作为白话诗的先驱,胡适主张从唐宋诗词和西方诗歌中汲取资源来解放诗体,但这种方式赋予了新诗体浓郁的旧诗体气息。而周作人基于文学思想并融合中外文学资源,选择化散文为诗,使用散文化的“自由诗”这一诗体进行诗歌翻译和创作,诗歌呈现出散文(诗)的特点,彻底突破了旧体诗词的限制,在“以文为诗”和分行运用上作出了有力探索,为当时的诗体解放运动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第二章考察周作人在新诗白话诗语方面的探索。周作人主张建设“理想的国语”,其对新诗词汇与语法的探索是针对该主张的具体实践。在词汇方面,周作人认为国语应该在口语的基础上吸收方言、新名词,以此强化国语的表达能力。他积极在新诗中融入民间方言,同时吸收外来词汇,丰富新诗词汇成为其发展国语的方式之一。在语法方面,周作人希望通过具体实践证明欧化的语言能够容纳更多的表达内容。为了尽可能传达外国诗歌的原意,周作人逐渐倾向于运用散文体与白话对外国诗歌进行直译。在译诗的影响下,他在新诗创作上也运用“散文的文字”,其新诗语法趋于严密,具体表现为语法结构显性化、语言表意复杂化。第三章研究周作人在新诗自然节奏方面的建构。周作人欣赏民歌、儿歌等自然的语音节奏,主张建构新诗“自然的音节”。在新诗创作过程中,周作人使用多种方法突破传统诗词固有的音律,包括标点符号、现代虚词的运用。此外,周作人还通过诗歌“内部的组织”构建诗歌的节奏,以运用重复与对称、安排诗行与诗节的方式构建谐和的自然音节。第四章分析周作人在新诗现代诗思方面的组织。在新诗的表现力上,周作人的新诗具有戏剧性,诗歌中的角色、对话、情节、场景等增添了新诗的表现力。在新诗的想象力上,周作人点出象征手法与中国传统上“兴”的关系,突破性地将象征手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于新诗创作中。在新诗的构思上,周作人新诗的构思方式与旧体诗有所不同,他关注“诗的情绪”,运用诗歌记录零星的感受,部分新诗注重诗意的整体性营造。诚然,周作人在新诗探索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作人在当时将散文诗化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新诗走向过度散文化、自由化,他的部分“诗”后续也发展成为散文的诗,失去了自由诗的基本特征。但是周作人早期的新诗探索是独具一格的,有力地推动了白话诗摆脱旧诗词的困境,为早期白话诗发展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在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