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铜锌锡硫硒
界面处理
背电极
PN结
薄膜太阳能电池
摘要:
锌黄锡矿结构(kesterite,CuZnSn(S,Se),CZTSSe)化合物是一种p型直接带隙半导体,其结构与CIGS相似,带隙在1.0-1.5 e V之间连续可调,吸收系数可达10 cm以上,其薄膜制备工艺简单、组成元素储量丰富且无毒等诸多优点,是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理想吸收层材料。目前,CZTSSe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13.6%,虽然已接近商用水平,但仍远小于32.2%的理论效率。探索可提高CZTSSe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及对其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为题,系统的总结了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1)Mo电极的不同储存方式和背接触处理对CZTSSe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首先,将不同储存环境及表面通过机械抛光后的Mo电极作为背电极;然后,采用旋涂法在背电极上制备CZTS前驱体薄膜,硒化后获得CZTSSe光敏层;最后,分别利用并化学浴沉积、磁控溅射和热蒸发法在吸收层上依次沉积CdS缓冲层、ZnO窗口层、ITO透明导电层及Al栅格电极,得到完整太阳能电池器件。基于Ar环境储存Mo电极组装的CZTSSe薄膜太阳能电池与低真空(10 kPa)储存Mo的相比,FF提高了14.4%,PCE由7.22%提高到了8.01%;而抛光后低真空储存的Mo电极较抛光前,FF提高了12.1%,光PCE提高至7.77%;同样抛光后Ar环境储存的Mo电极的Voc增加了11mV,FF提高了5%,PCE提高至8.30%。结果发现,低真空(10 kPa)保存的Mo电极,由于氧气的存在会产生较厚的氧化层,表面电阻较大,阻碍了Mo/CZTSSe界面的接触,组装器件后串联电阻较大;Ar环境保存的Mo电极制备的器件性能较好;同时适当的机械抛光增加了Mo表面的粗糙度,去除表面氧化层,使表面电阻减小,进而减少了器件的串联电阻,光电转换效率增加。(2)光敏层与缓冲层的界面质量是影响CZTSSe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采用(NH)S溶液室温处理CZTSSe,吸收层的高效、简便方法,改善其表面润湿性,提高异质结界面质量,进而提高器件光伏性能。首先,用2.78 mol/L(NH)S溶液(pH 9.7)分别对CZTSSe薄膜处理0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和90 min后,研究了其对吸收层润湿特性的影响;然后,对不同条件处理的样品组装太阳能电池研究了器件性能的变化规律。50 min处理后可显著改变其表面润湿性至超亲水,并在化学浴中形成高质量的CdS/CZTSSe异质结,进而获得9.88%的器件效率,比未处理的电池(6.54%)提高51%,使452 mV的V提高了37 mV,FF提高了8%,达到60.56%。结果表明,(NH)S溶液处理不但可增大器件的内建电场和耗尽层宽度,同时还可抑制载流子复合和增加载流子寿命,进而提高器件光伏性能。本研究从界面润湿的角度分析了(NH)S溶液处理对异质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界面处理对设备性能改善的影响。(3)针对CZTSSe太阳能电池的PN结质量,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减少开路电压损耗的NHBr溶液后处理工艺。首先,分别把CZTSSe薄膜浸泡在0.1mol/mL、0.01 mol/mL和0.001 mol/mL浓度的NHBr溶液处理5min后,研究了其对吸收层表面形貌的影响;然后,组装太阳能电池并分析器件性能参数。0.01mol/mL浓度的NHBr溶液处理后,使424 mV的Voc提高了50 mV,Jsc由25.35mA/cm提高到29.38 mA/cm,FF提高了26.32%,PCE从5.24%提高到7.67%。研究发现,适当浓度的NHBr溶液处理CZTSSe表面转变至疏水状态,晶粒大小均匀,使带尾效应降低,开路电压损失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