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言景观
三维空间理论
普通话
英语
粤语方言
摘要:
“语言景观”这一术语由兰德里(Landry)和鲍里斯(Bourhis)于1997年首次提出并定义,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逐渐成长为语言学、社会学以及语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鲜有研究聚焦于中山市的语言景观。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山市的语言景观现状,本文将中山市选为调研城市,基于特兰佩-赫奈特(Trumper-Hecht)于2010年提出的三维空间理论,从物理维度、体验维度以及政治维度,探究中山市主要商圈的语言景观现状。
本研究选取中山市的利和广场购物中心、石岐万象汇及其间的道路,以及逢源商业街、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及其间的街道作为研究区域。除了以特兰佩-赫奈特(2010)的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外,还将结合本-拉斐尔(Ben-Rafael)于2009年提出的语言景观的四个构建原则理论以及斯科伦(Scollon)和斯科伦(Scollon)于2003年提出的场所符号学理论的部分内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物理维度、政治维度以及体验维度,分别对以上区域公共空间的语言标牌的语码特色、居民态度以及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物理维度上,本研究通过实地影像记录的田野调查法共收集到1054个有效的语言标牌,经过分类与统计,我们发现简体中文占据主要地位,一共在807个语言标牌上出现,占比76.57%;英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共在495个语言标牌出现,占比46.96%,仅次于中文;粤语为中山市的主要方言,然而当地语言标牌上粤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仅有6个语言标牌使用了粤语方言的习惯用语或读音等粤语元素,占比不足1%。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普通话推广,本市外来人口较多,以及书面粤语的使用范围有限有关。此外,样本中的粤语标牌主要为具有广东特色的餐饮店招牌,粤语的使用可以突出这些商铺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道性,从而提升店面形象,吸引更多顾客光临。在体验维度上,本研究面向中山市的居民发放了64份电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山市的大部分居民对于当地的语言景观和语言文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甚熟悉。此外,关于应该增加还是减少语言标牌上的英文和粤语的使用,居民们态度不一,通过分析他们所陈述的理由,发现文化自信、方言传承及语言能力差异是影响公众态度的主要因素。在政治维度上,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共分析了14份中国、广东省以及中山市政府发布的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文件,总字数超过60000字,并将这些文件与研究区域的语言景观实际进行比对,发现研究区域公共标牌的语码设置大体上符合相关语言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研究对中山市商圈的语言景观特点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这在硕士论文层面尚属首例,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山市的语言景观,以期为中山市的语言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