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交际翻译
农业科普文本
有机农业
英汉翻译
摘要:
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暴露,例如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残留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有机农业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而采用多样化的原生态耕作技术,既能生产更加安全、营养价值更高的农产品,同时也能保护土壤和耕地,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有机农业,及时了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有机农业上的发展现状,有利于向大众普及有机农业和食品安全知识,促进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文本翻译必不可少。笔者选取了一本相关题材的农业科普书籍并节选其中的一个章节作为翻译原文,以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呈现本次翻译研究成果。翻译原文选自《有机耕作促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书的第一章,在该章节中,本书作者整理并综述了世界各地研究人员在有机农业方面的研究,包含的信息量较大,能让读者从各个方面对有机农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科普作用。笔者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研究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何解决翻译农业类科普文本遇到的难点,例如模糊词汇的翻译、多义词的翻译、长句的翻译、衔接词的翻译等等,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以期对农业类科普文本的翻译提供经验和借鉴,并通过书籍译文提供文本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有机农业。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翻译策略用于翻译农业类科普文本。在翻译模糊词汇时,需结合语境,精准定位原本表意宽泛的模糊词汇在句子中承担的具体意义,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词义引申法”和“词义具体化法”;在翻译多义词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充分联系上下文,勤于查证相关农业史实和背景材料,在有充分事实基础之上选择最恰当的译文;词汇是组成句子和段落最小单元,只有确保词汇的准确性,才能保证译文能够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农业相关知识,达到传递信息和科普农业知识的作用;在农业类科普文本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英语被动句常常译成中文的主动句更为合适,同时为了方便读者快速抓取句子的关键信息,在翻译时要将主语补充完整;农业科普文本中也不乏一些长句,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根据句意拆分成小句;农业科普文本中的衔接手段屡见不鲜,目的是保证文本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此类文本时,一方面要保留衔接手段带来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中文的行文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替代原文的衔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