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富兰克林自传
翻译规范理论
英汉翻译
摘要: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传记文学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并且开创了自传这一全新的文学体裁。其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不仅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散文作家。自1791年第一个法文本发行以来,该书相继被译成各种文字,出版或重印了百余种不同版本,现有中译本超过三十多种。本论文出于译本出版时间跨度、译者知名度以及市场流通量的考虑,选用了姚善友、李自修和蒲隆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本论文借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富兰克林自传》三个中译本的翻译背景、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译者的预规范体现在译者的翻译背景和翻译习惯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上的不同。姚译以向中国社会引入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为目的,在翻译风格上力求客观和准确。李译以双语学习与交流为翻译目的,翻译风格偏向通俗易懂,并且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蒲译则以展现源语风格为翻译目的,其翻译风格偏于异化,并且文学性较强。第二,译者的初始规范表现为各自的宏观总体性翻译策略,即译者的整体性翻译倾向。经过译本的对比分析,可知姚译和李译偏向于归化翻译策略,以可接受性翻译倾向为主,而蒲译则偏向于异化翻译策略,以充分性翻译倾向为主。第三,译者的操作规范表现为微观层面上译者采取的各种翻译方法,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与语言规范两个方面,其规范体现在对于章节及段落的增删、词汇和句法的翻译技巧的选择上。从而得出姚译以使用意译、增译、释义等翻译技巧为主,擅长使用四字成语或短语。李译以使用意译、合译、增译和转换词性等翻译技巧为主。蒲译则以使用直译、音译和注释等翻译技巧为主。译者偏好使用的翻译技巧也为其翻译倾向的确定提供了实践佐证。
本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内涵,也说明该理论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