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术文本
英汉翻译
认知语境
翻译策略
摘要:
该翻译评注结合翻译文本——美国学者伍德布里奇·莱利(Woodbridge Riley)的学术性论著《美国思想:从清教主义到实用主义》中的第三章自然神论(Deism),在认知语境观指导下对作品的不同认知语境情形进行分析,关注不同认知语境情形下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此学术著作讲述了美国社会思想的变化过程。笔者之所以选择《美国思想:从清教主义到实用主义》为翻译文本,是因为这本书在语言结构和内容上十分典型地呈现出学术文本的特点。如何运用认知语境观来提升学术译文的可读性是本评注的探讨重点。笔者希望此评注对提升学术文本翻译的可读性具有指导作用,并为非文学翻译带来启发和思考。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总结了学术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学术性文本与其他文本不同,因涉及特定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内含大量专业术语、复杂句式。译者需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期待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在认知语境观的指导下,译者需要找到有效信息加工方式,实现读者话语理解与源语语篇信息的最大趋同。论文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学术翻译的研究现状,然后对认知语境的理论概念及其与学术翻译研究的适配性进行了细致阐述,指出认知语境视域下进行学术翻译实践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认知语境有助于准确理解话语形式以及推断语句的隐含意义,实现传递话语信息与受话人理解的最大趋同,这对于提升学术文本的可读性具有重要作用。蒋严(2008)指出,认知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即时情景、心理语境和知识语境。上下文语境是基于读者对前后话语的认知而产生的,读者在理解新语句时需要根据前后话语的信息来辨明新语句的意义。即时情景是物质环境在读者认知状态中的反映,每段话语的产生过程都有其一系列现实背景。认知心理背景语境可简称为“心理语境”,它与认知的主体——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乃至心理情绪等有密切联系。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这在知识语境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为了理解新的语句,信息接收者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论文的第三部分是译例分析。本文的译例分析基于认知语境的四种具体情形。在上下文语境中,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的四种功能,即排除歧义、确定所指、补充省略意义和消除含糊,进行分类探讨。在译例分析中,笔者根据读者认知中的前后话语信息来辨明新语句的意义,采用了直译法、分译法、增译法。针对即时情景中,笔者主张结合情景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将即时情境中的信息分为目的表达与情感表达。在译例分析中,笔者采用了还原即时情景、对比分析的策略,使用了增词法、转换法、语序调整法,建立最符合说话人与受话人共同认知的信息传递。在心理语境中,笔者主张将心理语境分为显性心理语境与隐形心理语境,找到最符合说话人认知的话语表达,采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法与归化法。在知识语境中,针对源语与目的语的共有要素,笔者主要采用了归化法,针对源语的特有要素,笔者主要采用了直译和加注法,通过补足读者缺失的知识语境来实现说话人与受话人话语理解趋同。论文的第四部分是结论,以认知语境观为指导,笔者结合学术文本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推导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上下文语境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找到上下文中具有提示作用的“信号”实现译文的明晰化。即时情景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还原话语的现实背景。心理语境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通过对比,在目的语中找到最符合目的语读者心理预期的表达方式。知识语境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补充读者缺失的知识背景,最大化读者与作者的背景知识共享度。学术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较高,译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语言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术文本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