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动事件
修辞风格
英汉翻译
摘要:
本论文以Talmy(1985,1991,2000)的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理论和Slobin(1996,1997,2004)的“因言而思”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英汉语中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的考察,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位移运动事件表达模式在语篇叙事风格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依据运动事件的丰富性程度,本文选取了 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汉语译本为语料自建语料库,并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通过人工标记和筛选,选取英语原小说697个情节作为语料样本,又选取与之对应的汉语译文作为汉语语料样本。再根据运动事件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标记出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进行语料数据处理。本文沿袭Slobin(1997)对语篇风格的研究框架,从方式、路径、背景语义以及修辞风格四个方面对语料进行考察。在方式语义上,我们考察了方式动词的类符数和形符数。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汉语的方式动词的多样性、库存量都不如英语;通过和副词性成份编码,汉语的基本方式动词的能产性使得汉语能够以“方式信息的外围编码成分(AEMs)”的形式对英语中方式语义信息进行补偿。在路径语义上,我们从复杂路径的路径段和事件描写精细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充当卫星语素,并倾向于将复杂路径事件编码在一个运动动词之后,而汉语倾向于将原文的复杂事件拆分为多个子事件,每个子事件由独立的动词编码;尽管编码方式不同,英汉最终在事件描写精细度上非常接近。在背景语义上,我们考察了运动小句背景信息携带的能力,通过分析每小句含有背景信息的比例,发现英语动词可以借助介词携带多个背景信息,而汉语一个动词通常只能携带一个背景信息,因此汉语动词携带背景信息的能力弱于英语。在修辞风格方面,我们考察了语料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比重,发现在表达运动事件时,90%以上的英汉语例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态焦点的运动描写上,汉语略微比英语注重静态描写,并倾向于让读者从语境中推测一些信息。基于语料库和总结出的英汉语倾向性和习惯性的表达,本文分析了其对修辞风格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习惯性表达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同样,基于Slobin研究框架,从方式、路径、背景语义以及修辞风格四个方面对语料进行深入探究。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修辞风格,语言中修辞风格的限制需要引起译者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翻译过程中,汉语译者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目的语修辞风格的影响。在翻译方式语义时,汉语方式动词的低显著性使得译者不可避免的丢失部分方式信息,然而汉语的能产性使得译者可采用“副词性短语+基本方式动词”的习惯性表达模式补偿英语原文的方式语义信息;如果汉语中没有对等的方式动词,补偿策略是译者的第一选择。第二,在翻译路径-背景语义时,为了保持目的语的修辞风格,译者通常使用[动词1+路径1]+[动词2+路径2]+[动词3+路径3]的策略来翻译英语中[动词+路径1+路径2+路径3]的复杂路径小句。在此过程中,汉语使用者对细节路径-背景语义的忽视,尤其是“上下”语义,使得译者自发地、无意识地选择了省略策略。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呈现了英汉语在修辞风格方面的差异。本文认为英汉语在运动事件表达事件上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倾向性、程度性的表达;英汉语在运动事件表达的不同倾向,对思维具有影响,从而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这种影响是思维上的、自发的、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