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陷阱
目的论
戏剧作品
英汉翻译
摘要:
卡里尔·邱吉尔(Caryl Churchill,1936-)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戏剧家之一,也是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西方戏剧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本次翻译实践基于卡里尔·邱吉尔戏剧《陷阱》(Traps)的汉译完成。《陷阱》的主角是六个人,通过对比一群年轻人在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心境,揭示了乡村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戏剧化的剧情加上邱吉尔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得剧情充满荒诞性和矛盾性,是具有典型的卡里尔·邱吉尔戏剧特征的剧本。《陷阱》于1978年在伦敦出版,由于中国读者对戏剧作品的欣赏日渐广泛,这使得《陷阱》的汉译有了重要意义。该剧的特点是剧中的情节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剧本中出现了较多的俚语和纸牌词汇,有些人物对话缺乏逻辑,这些特点给该剧的翻译实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目的论将目的法则置于首位,对于有特定要求的翻译实践尤其适用,对于实现戏剧作品的意义转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作者针对翻译难点,选用了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对《陷阱》进行翻译实践。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翻译任务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为译前准备,主要介绍源文本的语言特征、情节特征和情感特征。第三章为理论介绍部分,主要介绍目的论的发展和它的三个核心原则。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介绍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了时态转换、反译、结合语境、意译、语序调整、解释性翻译、增译、省译、长句拆分等具体翻译方法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五章为总结部分。在本次翻译实践中,作者获得了一些运用目的论指导戏剧翻译尤其是邱吉尔戏剧翻译方面的启示:为实现目的论的三原则,在戏剧翻译实践中可以根据翻译的目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例如在翻译剧中的俚语和纸牌词汇时,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翻译的方法;在翻译剧中无逻辑句子时,则可以采用语序调整的翻译方法。同时本次翻译实践表明目的论适用于指导戏剧文本的翻译,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可以使戏剧译文的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