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翻译实践报告
法律学术文本
译者主体性
英汉翻译
翻译策略
摘要: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语料选自译者亲身参与的某律师事务所“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实施对各市场主体的影响”项目中的英文材料,名为“物联网身份识别的规范挑战:隐私、信息剖析、歧视和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语料属于法律学术论文,专业性较高,不仅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精华,也是项目成员进行研究的重要学术参考资料。因此在翻译此学术论文时,译者既要注意译文语言表达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又要兼顾译文的平实性和可读性。译者以译者的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完成了此次英汉翻译实践,期望实现译文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平衡,满足项目需求。
本次翻译实践语料是一篇研究物联网中身份识别的规范性与相关法规保护的法律学术论文。从内容来看,该语料除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专业严谨的论述外,还包括大量作者自身的见解及研究。译者一方面要遵循法律翻译的特殊原则,译好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把握好学术论文的语言特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将专业内容和作者观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项目成员,这其中离不开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译者的主体性理论为指导,通过案例分析详细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解决词汇、句法和语篇的难点,同时总结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具体而言,在词汇层面,难点集中于名词化、信息技术术语、语境依赖词汇、复合词的翻译,方法有词性转换、专词专译、释译、联系上下文等;在句法层面,主要讨论被动句和复合长句的翻译,可以采取被动化为主动、拆分、重复、增补等方法;在语篇层面,针对逻辑表达和叙述差异,采用调整句序和增补关系连词等方法让句子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注释所占篇幅较大,对此采用零翻译、增补注释以及将部分注释融入正文中等方法。此外,译者在翻译中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提高译文中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用译者的主体性理论指导法律学术文本的翻译是新的尝试。译者发挥主体性有助于其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准确传达源语料的内容,得到一篇灵活流畅、专业忠实的译文,也方便项目中的律师和互联网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