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历史文本
学术文本
英汉翻译
语篇连贯
摘要:
历史学术著作是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新文科建设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借助翻译转化国外历史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历史科学的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然而,此类文本的汉译及相关翻译研究尚未引起国内翻译界的足够重视。因此,研究历史类学术著作的汉译或能为专业人士提供更为广泛的研究材料,为中文读者呈现更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进一步拓展翻译研究的视角。本报告是关于美国汉学家李安敦(Anthony ***)所著《古埃及和古代中国:国家、社会与文化》(Ancient Egypt and Early China:State,Society,and Culture)一书第五章的翻译实践报告。从内容层面看,该作品属于历史领域内的学术作品,考证严谨、论述扎实、包含极为丰富的史料。从语言层面看,作者用语朴实、表述流畅、写作水平较高。因此,该材料具有较高的翻译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报告旨在研究历史类学术著作汉译过程中语篇连贯现象的处理。语篇连贯在学术文本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译文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对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因此,本报告的研究重点在于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处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结合翻译实践与案例分析,笔者发现,若想在语篇维度构建连贯的译文,译者需从语法、语义、语用及文体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语法层面,译者要在遵循基本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采取省略、重复、同义替换等策略处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并合理调整语序;在语义层面,译者需采取语境分析法确定词义、句义,并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中使用的远程衔接手段;在语用层面,译者要时刻注意与读者的交流,根据自身对读者接受度的预期,采取补充信息、解释说明等翻译策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文体层面,由于该类型文本常引经据典,故译者会时常面临“文体转换”的情形。在此情况下,译者需根据引文类型的不同,采取或保留原文、或解释原文、或添加注释等不同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