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英汉翻译
平行语料库
话语标记
功能对等
摘要:
Mona Baker(1993)首先提出通过语料库研究翻译和口译的概念和主张。当时,人们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将给实证研究带来新的方法论,而翻译理论则会证实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的有关翻译的一些假设。正如Baker(2000:246)指出的:“确定某译者的某种特定翻译选择的是一种模式而非个别案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观察大量具有说服力的语料才能做出有关某译者的翻译趋向或译者风格的结论。自Baker提出基于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这一主张后,许多学者继承并创新性地发展了翻译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自90年代语料库研究的兴起,并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以及语料库的描写性质和作为定量研究的突出的客观性,如今语料库已被大量运用到诸多翻译研究中,如本文基于语料库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话语标记“well”的汉译就是其中一个应用。
本文尝试从翻译功能对等角度比较两位译莎大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本文选取了其中的23部)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well”的汉译,企图在比较两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基础上探究两译者翻译风格的异同,并对其动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基于细致的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两译本的针对性比较,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整体来说,两译者在实现话语标记语“well”与其译文的功能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两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和趋势相似度比较高;但对于个别涉及比较具体的语用语境和文化环境时,尤其是处理特定人际关系时,两译者的翻译策略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尽管如此,两译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源语文本中“well”的功能,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最后,本文客观地展望了语料库翻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