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英汉同声传译
介词
问题触发因素
语言学
摘要:
本文研究了英汉同声传译中介词及介词短语要如何进行处理这一重要问题。目前,介词处理已经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同声传译的情境下,译员面临着紧迫的时间压力,因此大多采取顺译的原则,快速出信息,减小记忆负担。但英汉两种语言介词相差悬殊,给顺句驱动带来诸多不便。英语介词量大、使用率高,如同关节一般,灵活多变,是造句组篇的重要纽带之一。但汉语中介词表达能力有限,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目前该领域的探讨不多,相关的研究还很薄弱。由于语言结构特殊性,英汉同传介词研究只存在于国内学者的探讨范围内,并且都局限于对经验较少的学生译员进行单个语篇的实验研究。一来学生能力尚且有限,无法充分体现出介词的灵活处理方式;二来语音室实验也无法真实还原会议现场译员的表现,三来单个语篇样本太小。
因此,本研究旨在定量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定性的观察性文本分析,为这一领域稍作填白。本文以丹尼尔·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语言学角度的介词解释及张维为为代表的学者对同传处理策略研究为理论依据。笔者首先选取了5名同传学员作为被试进行了小规模的初探性实验,利用Dawrant同传质量量表,计算失误率及准确度,验证介词作为问题触发因素的假设,并考察介词处理对同传表现的影响。其后,笔者通过收集真实会议录音,建立起小型同声传译语料库,对英文发言稿加以定量分析,计算介词被用来切分句子的比重、以及词频密度;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类总结口译中常用的介词短语的处理技巧,进一步探讨使用该技巧的原因,并尝试总结出一定规律,予以教学与实践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