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文学翻译
英汉翻译
媒体伦理
翻译转换
卡特福德
摘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沟通行为。准确地传递信息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对于非文学翻译尤其如此。通过翻译南非学者约翰·雷蒂夫(Johan Retief)的学术专著——《媒体伦理》(Media Ethics)——的部分章节,译者深切体会到,在最大限度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还要保证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规范。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言系统,语言特点亦不相同,在很多情况下,原文与译文间的绝对对等无法实现,译者通常采取变换形式的翻译策略。此时,译文在形式上便偏离了原文,即“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现象。
卡特福德最先于1965年提出“翻译转换”的概念,他详细归纳了微观层面的翻译转换类型,该理论在对翻译转换的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力。
本文采用翻译实践项目《媒体伦理》的英汉文本为分析材料,依据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从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运用、句法结构、表达方式、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出发,拟对译文在词汇、句法、语法等层面发生的层次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单位转换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在非文学翻译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但它并不是一种硬性规定。译者的个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翻译转换的产生以及传换的具体类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转换策略,创作出易于读者接受的优秀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