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卡特福德
翻译转换
英汉翻译
煤河
摘要:
卡特福德于1965年提出“翻译转换”1(translation shifts)概念。他对句子及句子以下的翻译转换类型进行了论述,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与范畴转换,其中层次转换主要涉及语法与词汇层次的转换;范畴转换包括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内部体系转换。他还论述了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其理论条理清晰,有较强的实用性,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容。在翻译澳大利亚作家亚力克斯·米勒(Alex Miller)所著《煤河》(Coal Creek)一书的部分章节时,笔者认识到,由于英汉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若是通过严格的形式对应进行翻译,无法产生流畅的译文,比如英文中的单复数概念无法有效传递给读者。同时,与汉语相比,英文惯用被动语态、定语等现象,简单的形式对应难免会译成拗口、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的译文,因此,通过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笔者尝试探讨是否能够有效避免译文“翻译腔”的出现,使得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从而产生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译文。本文采用的分析案例摘自《煤河》第一章与第二章的翻译。笔者根据英语和汉语在词汇、句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层次转换以及范畴转换中的结构转换、类别转换以及单位转换角度出发,通过对真实译例的分析,论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笔者认为,卡氏翻译转化理论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产生更加流畅通顺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