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外校际合作协议
语域理论
英汉翻译
摘要:
近年来,高校之间的国际合作在飞速发展。中外校际合作协议作为各方合作交流的载体,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其翻译水平对合作项目的后续发展及双方的教育文化交流至关重要。一份规范、严谨的协议翻译有助于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促进校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对此类文书的翻译水平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前对于校际协议的翻译研究尚显不足,且用以指导的翻译理论较单一,不利于从多维度提高校际协议的翻译。本文以2016年福州大学与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及俄罗斯相关高校之间签署的合作协议及谅解备忘录等合同类法律文书作为翻译及研究对象,并选取部分能反映校际协议语言特点的实例,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类文书的翻译要求、特点与难点。由于校际协议文书涉及教育和法律领域的专门知识,且具有法律效力,其语言风格十分严谨专业,含有大量术语,正式词汇及古体词,也有许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长句子或协议文本常见的开头或结尾句式。为了如实反映源文本的风格,笔者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及其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为指导,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报告中出现的教育、法律术语以及正式词汇,译者在准确传达词义的同时考虑是否再现源文本的语场特征;对于一些情态动词、古体词,译者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之后,也尽力让译文体现出原文的庄严,体现协议双方正式的人际关系,即源文本语旨特征;而对于一些常见于协议文本的固定句型,译者也通过参考平行文本,保留协议文本的特定句式,再现源文本的语式特征。由于选取的语料专业性强且影响重大,要求译者进行大量的译前工作准备,储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与技巧,从而准确有效地传达源文本信息,实现译文的法律效力。译者在处理中外校际合作协议的翻译时,始终抓住校际协议文本的语域特征,力求再现源文本的语场、语旨、语式特点,最大程度实现译文与原文风格、效力的对等,同时也证明了语域理论对中外校际协议翻译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