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信息类文本
英汉翻译
翻译错误类型
错误分析
摘要:
本文是关于尼古拉斯·索拉姆(Nicolas Soames)所著《拿索斯的故事》一书的翻译实践报告以及相关翻译错误分类与分析。拿索斯是德国商人克劳斯·海曼(Klaus Heymann)于1987年在香港成立的唱片品牌,该品牌一改当时唱片巨头的普遍作风,以平价而质优的产品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拿索斯的故事》英文原版于2012年5月出版,作者详细描述了拿索斯的创立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拿索斯关系密切且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艺术家们。本文正文共18章,由包括作者在内的六人组成翻译小组合作完成。作者负责本书第一章与第九章的翻译工作。其中,第一章记录的是拿索斯的创立对当时唱片行业的影响,第九章则介绍了一些为拿索斯的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杰出音乐家们。通过本次实践报告,作者试图从自身的翻译文本出发,对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统计和系统分析。首先,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作者选择了美国翻译协会针对其自主创办的翻译认证考试制定的翻译错误分类标准,该标准将翻译错误分为了24类,基本涵盖了翻译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错误类型,是目前权威性较高的一种分类标准。其次,作者将翻译文本以句为单位进行了错误类型标记,因为出现了在一个句子中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类型错误的情况,作者分别对出现错误的句子数量、错误总量以及各类错误的数量比例都做出了统计,通过具体数据体现出译者在本次翻译工作中的能力表现。本次翻译项目中共出现了10种错误类型。数据统计显示,对原文的理解错误是作者出现最多的错误类型,占所有错误的58%,其次是漏译,占比18%,出现的其他错误类型还包括增译、歧义、衔接、忠诚度、术语、其他、句法及用法8种。在案例分析中,作者针对各个错误类型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解决方法。通过本次研究,作者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错误标记及统计分析方法,这有助于译者进行自我翻译能力剖析,并从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发现翻译错误的成因大多来自于两种:理解和表达,即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和对目的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作者也对ATA错误分类标准应用于英中翻译错误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