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劳动审美
马克思
自由劳动
摘要:
劳动审美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美的追求、体验和创造,是审美活动在劳动领域的具体表现。该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经典命题,他追求一种自由自主的创造性劳动,并将这种劳动视为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视野出发,对劳动审美的思想进行探究,并在马克思所畅想的“自由劳动”语境下探讨劳动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劳动审美思想得以成立的前置条件,也是劳动审美需要直面的首要问题。
从理论视角来看,劳动审美并非仅仅从历史宏观层面探讨劳动是否构成艺术审美的起源,而是立足于更加现实、具体的维度,研究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内涵。劳动审美从现实微观的视角出发,聚焦于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产品与审美之间的动态联系,而非单纯作为“劳动说”这一理论学说的延伸。揭示劳动审美的独特视角,探讨劳动实践如何转化为美的创造,是劳动审美的研究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劳动的审美维度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内涵。首先,劳动对于主体审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自由自主的劳动,人们锻炼出创造美、感知美的生理条件,强化了认知思维,深化了情感体悟,并在潜能的无限激发中完善了自我的审美人格。其次,劳动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在劳动审美的视域下,劳动不再是为了换取物质报酬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人们能够在劳动中感受到生命节律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将精神意志凝注于劳动本身,并最终在物我相融的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从现实微观的视角发掘劳动在不同方面、各个环节中具有怎样的审美内涵,这是劳动审美的核心问题。
在新时代,劳动审美的思想呈现为全新的样态。智能化、自动化的劳动方式以及非物质劳动类型的出现,拓宽了劳动审美的理论视野,也促使劳动审美的思想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劳动叙事、教育领域中“以劳育美”的理念、生态建设中关于人与自然的探讨、日常生活中劳逸结合的价值追求……劳动审美延伸至社会的不同领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于劳动审美的思考和研究,同时也回应了劳动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展现出审美内涵这一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