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雾月十八日
唯物史观
摘要: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是表现唯物史观思想和运用唯物史观方法的最好例证之一,也是可以用来驳斥各种曲解唯物史观的思想(如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等)的最好范本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雾月十八日》用路易·波拿巴政变这段历史检验了“重大的历史运动的规律”,即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制约着各阶级的存在以及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则会通过政治、宗教、哲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表现出来。在这个规律中,既有经济和生产的制约作用,也有阶级斗争的作用,还有政治、宗教、哲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斗争的作用,这些不同层次的斗争展现了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共同构成了整个历史运动的动力。《雾月十八日》首先论述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不同阶级的经济状况、生产活动以及各个阶级的物质利益间存在的对立和冲突。在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贵族垄断了法国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各个阶级有了共同的敌人,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二月革命。金融贵族对各阶级的利益剥削是二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工商业危机和农业危机则是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二月革命高喊“改革选举”的口号,其本质是反对金融贵族对国民财富的垄断。而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和暂时的经济繁荣则为波拿巴政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条件。总之,经济条件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二月革命胜利后,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每个阶级都试图夺取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政权斗争。这一时期法国阶级斗争典型地表现了一种“下降的路线”,即掌握政权的阶级的革命性不断下降,革命性沿着下降的路线不断衰减,最终是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流氓人物夺取了政权。马克思深入分析发现,是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已经成长到资产阶级无法驾驭的程度,最终才被行政权化身——波拿巴窃取了政权,而这个国家机器仅仅造成了资产阶级表面的政治利益的损失,却依然是为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服务的。因此,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只有将这个机器彻底打碎,才能赢得最终胜利。在政权斗争中,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表现,如共和派打着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秩序党则高喊“财产、秩序、自由、宗教”的口号。马克思指出,每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上创造和建成的,其作用就是为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思想条件,其本质是掩盖实际利益的“言词和幻想”。而意识形态“言词和幻想”都是通过阶级的演说家和作家即“意识形态家”创造的。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活动,指出它们总是通过“召唤亡灵”来夺取政权,借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用华丽辞藻掩盖背后的实际利益,从而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最后,马克思将这段历史视为一场资产阶级政治笑剧,笑剧的主角路易·波拿巴操纵法国的政治局势,凌驾于所有阶级之上,俨然成了历史的独立力量和主人公。马克思深刻指出,是法国阶级斗争的均势状态成就了波拿巴的胜利,是迷信“拿破仑”观念的法国农民构成了波拿巴政权的社会基础,总之,是法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力量交织的社会局面决定了波拿巴的历史作用。其他历史人物同路易·波拿巴一样,也只能在经济和阶级活动规定的限度内影响历史进程,这些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但这种曲折性并不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总趋势。自从问世之后,《雾月十八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不仅为我们完整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教本,还为我们科学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