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宗教批判
当代价值
摘要:
宗教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起源与开端,与其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是贯彻马克思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一根红线,虽然宗教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本文以“宗教批判”为主题,基于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基本观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一方面立足文本梳理论述了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基本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当代中国的宗教现状阐发其现实意义。第一部分,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在对前人宗教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宗教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伴随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围绕神性与人性、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宗教批判也经历了一个从肤浅到深刻的转变过程,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自然神论与泛神论学说、法国无神论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思想为代表,西方社会的宗教批判实现了宗教转型、宗教反思、宗教批判的进步与革新。第二部分,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经典文本为依据,以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批判为逻辑线索,根据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待宗教态度的认识与变化,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从有神论、唯心主义无神论、唯物主义无神论再到彻底的无神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的变革过程。第三部分,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一,从宗教的起源、演变、消亡三个方面阐述了宗教的发展史;其二,从“人”“社会”“意识形态”三个角度来解读宗教的本质,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其三,分别选取马克思早、中、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句话概括宗教的社会功能,即“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展现了宗教功能研究的多重维度。第四部分,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受的现实挑战,借助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澄清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误区,恢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针对封建迷信以及歪曲邪教活动卷土重来的乱象,需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推动我国无神论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宗教批判理论与我国的宗教现状相结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宗教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