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尔库塞
马克思
异化
世界历史
摘要: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终身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便是对异化现象的考察与研究。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始终重视人的自由与发展,强调发扬人的主体性,并把实现人的解放作为理论旨趣,蕴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对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可进一步把握世界历史视角中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诞生于“发达工业社会”,黑格尔的外化理论与辩证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除此之外,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也是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对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理论细致地考察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社会、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新特点,发现了人在这一社会中全面异化的客观事实,通过系统分析研究,他认为,技术理性的统治是异化的根源。技术统治同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解了人们的否定向度,社会达到了维护既有统治秩序的目的。马尔库塞试图寻找异化的出路,重建理性,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进行总体革命。不同于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马尔库塞不主张进行暴力革命,不依靠工人阶级,而是依靠“新左派”,进行非暴力反抗。从理论上来看,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是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推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现实中看,在世界范围内,有众多后发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马尔库塞所经历的阶段,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马尔库塞所面临的问题,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这些国家现代化建设有很强的警醒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一种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存在其历史局限性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它夸大了个体的能动性,没有意识到异化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触及所有制的变革很难彻底解决问题,最终只能与实践脱节,停留在乌托邦的幻想上。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与乌托邦色彩,并且没有在实践中取得胜利。当下,我们探讨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既要看到其理论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要看的它的前瞻性,这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