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方社会
马克思
东方社会理论
中国道路
摘要: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理论以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东方落后国家为研究背景,结合俄国、中国、印度的社会现实情况,在探究东方社会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东方社会国家是否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一理论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过程,旨在完善其之前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为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及其东方社会理论,是指导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对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而言,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时代课题。马克思在考察东方社会时虽然没有对中国社会问题展开系统集中的论述,但是,他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为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展开对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成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又进一步证明了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同时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本文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历程,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进行再解读,探究在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如何把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在结合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力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展开一定的学理性思考。第一部分,基本学理探析。主要探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探究东方社会理论的渊源,理清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从何而来、由何而生。第二部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整体框架,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传统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析(2)对俄国社会特殊性的分析考察(3)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阐释(4)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第三部分,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中抽象出其理论特色和方法论意义。作为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出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适用于东方社会国家的发展实际,受到唯物史观一般原理指导,同时与资本批判逻辑相适应,坚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坚持了社会发展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坚持了社会演进的普遍性规律与各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统一。第四部分,探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中国的承继与创造性发展。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承继与创造性发展,以期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在契合之处,挖掘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