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商品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价值
摘要: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资本理论长期被视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与研究,但直接以商品理论为主体的研究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现实世界中,人们直观到的并不是资本,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商品生产与交换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理解这些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商品崇拜离不开对商品理论的把握。因而对商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是全面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也是直面当今社会这个十分耀眼的景观的需要。明确概念及其前提规定是展开讨论的基础。把马克思商品理论界定为关于商品的本质、生产与交换的理论,就把握住了马克思商品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把握马克思商品理论奠定了基础。将历史唯物主义界定为以人的历史性活动为基础揭示世界,并追求人的解放而变革世界的理论,这样就不仅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也为以人的历史性活动将商品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统一起来提供了契合点。界定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内容,就为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把握商品,呈现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商品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阐述马克思讨论的商品的性质与商品形式,以及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理论指向,为更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商品理论提供了有益帮助。马克思放眼整个人类社会,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对商品理论的一般内容作了研究。通过对人类历史活动与生产的考察,马克思揭示出了分工与私有制这两个形成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历史地说明了商品的产生。在对商品这个平凡事物的分析中,马克思发现了商品中包含着使用价值与价值这两个要素,而这两个要素的根源则在人类劳动的二重性,从而科学地说明了商品与劳动的关系,为进一步说明商品的矛盾及其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商品两个因素的矛盾和产生这一矛盾的劳动的不同性质的分析表明,交换是使这些矛盾对立与统一起来的关键环节。在科学说明商品矛盾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矛盾的分析,特别是内容与形式这一辩证矛盾的引入,科学地说明了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条件与发生机制,揭开了商品社会这一不可思议的谜底。进而,马克思又揭示了商品存在的条件的暂时性和取代它的社会形态的必然性,从而阐明了商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马克思聚焦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以此实现对商品理论的具体运用。在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成果中,商品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两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资本论·第一卷》,都是从商品这一范畴展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首先,马克思以商品作为切入点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了商品矛盾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之间的内在关联。其次,马克思遵循科学的方法,把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以从后思索法、科学抽象法和立足现实法等方法为依据,从多方论述了以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的必要性。最后,马克思通过不断深化对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叙述的研究,在体系结构的调整中和实际写作中,把商品确立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成果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起点。马克思对商品的研究不仅是深入到经济和历史的事实中去,还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层面,从商品中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与一定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在论述商品生产与交换同自由平等意识形式的关系时,阐发了社会历史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对商品交换及其历史作用的考察中,马克思阐明了商品交换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还是促进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推动力的观点,从而阐发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在对商品生产与交换产生发展的考察中,揭示它们对人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揭示了商品对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作用、造成的人的异化的事实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景,展现了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在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分析中,马克思还阐发了它们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并以辩证的语言将其叙述出来。马克思对商品的研究,无论就理论还是就实践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进程中研究商品,阐释了商品从历史中产生也将在历史中自然消亡的见解,它消亡的条件正如它产生的条件一样也将自然在历史中生成。对商品的多维阐释,使得商品被置身于更宏大的理论视野,从而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与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以至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马克思之后,出现了金融商品、数字商品等走向虚化的商品,以及符号商品和意义商品等跌入幻象的商品,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商品理论为依托,能够为审视这些新的商品形式,科学、正确分析这些商品形式提供重要支撑。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一般性内容和特殊性规律,对于在今天更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